初九夜

拉杂雨声收,迢遥入夜愁。

送凉孤月皎,得气早虫秋。

簟冷无人院,筝残何处楼。

红墙高尺五,盼断玉绳流。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初九夜晚的凄清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愁绪。

首联“拉杂雨声收,迢遥入夜愁”,开篇即以雨声渐止、夜幕降临的情景,引出诗人的愁绪,营造了一种静谧而略带忧郁的氛围。

颔联“送凉孤月皎,得气早虫秋”,进一步渲染了夜晚的凉意和寂静。皎洁的月亮似乎在为凉爽的秋风送行,而早起的虫鸣则预示着秋天的到来,这两句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烘托出一种淡淡的哀愁。

颈联“簟冷无人院,筝残何处楼”,将视角转向室内与室外,通过“冷”字强调了环境的清冷,暗示了人物内心的孤寂。同时,“无人”、“残筝”、“何处楼”等词语,不仅描绘了物理空间的空旷与破败,也暗含了情感上的失落与迷茫。

尾联“红墙高尺五,盼断玉绳流”,以红墙和玉绳作为背景,表达了对远方或不可触及之物的渴望与期待。尺五的高度象征着距离的遥远,而“盼断”二字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失望与无奈。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巧妙地融合了自然与人的情感,展现了诗人面对孤独与愁绪时的复杂心理状态,语言简洁而富有深意,情感真挚动人。

收录诗词(1183)

黄景仁(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清代诗人。一字仲则。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全集》

  • 字:汉镛
  • 号:鹿菲子
  • 籍贯: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
  • 生卒年:1749~1783

相关古诗词

乌栖曲

老乌守巢啼,日暮雏不归。

羽翼各自有,知他何处飞。

形式: 古风 押[微]韵

思旧篇并序

五年浪迹辞吴山,山中猿鹤笑我顽。

追陪尽属嵇阮侣,别来霜雪凋朱颜。

别后飘零断书问,怪事惊传半疑信。

劳殂蒋夭须臾间,一作陈尸一行殡。

蒋生年纪二十馀,兀兀抱经常守株。

要离冢畔一杯土,谁信此才堪著书。

劳年四十遇尤舛,水部一官名甫显。

残膏一烁烂旋收,始叹文人得天浅。

兰蕙两两遭风吹,身后凄凉更可悲。

一生伯道伤无嗣,四壁相如尚有妻。

青山剩稿半零落,土花剥蚀无人知。

嗟我犹惭只鸡奠,脉脉泪痕空被面。

虚星耿耿夜台长,魂魄何曾梦中见。

反思置酒吴山头,淋漓醉墨挥满楼。

我时抱病将远游,公等苦为狂奴忧。

谁知挥手数年事,而皆反真吾尚留。

我留茕只更行役,游地追思徒历历。

何日同张竹下琴,不堪更听邻家笛。

达观我昔思庄蒙,曾言死胜南面荣。

又闻栗里感柏下,为欢急急深杯倾。

昔人持论若矛盾,乃今始得观其平。

以生哭死死可惜,无此一哭死亦得。

后先相送本斯须,相看那得忘忧戚。

顾影临风自叹吁,故人风叶共萧疏。

若知鬼伯催人急,好觅生存旧酒墟。

形式: 古风

十四夜歌宴

歌场坐德舞筵成,小部霓裳按奏清。

半黍欲飘风更约,三更初转月无声。

青春张绪临风态,白发何戡被酒情。

识曲群公敢多让,不妨明日有狂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睡醒

小知明月生,照窗如白晓。

霜冷夜衾单,秋池梦空草。

形式: 五言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