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岘山图

山头种石悬苍云,山下急流风卷纹。

何年荒碑当岭立,龟趺圭首犹鳞皴。

神龙驱毫鬼输墨,羊公精神荆楚色。

想当意匠经营初,已尽东南烟雾迹。

从来登览非真游,襄人正乐吴人愁。

尊前邹湛亦不恶,江山千古同悠悠。

君不见征南后来人姓杜,自喜作碑心更苦。

祇留陈迹笑痴迷,行客何曾泪如雨。

形式: 古风

翻译

山顶上石头像悬挂的青云,山下溪流湍急,波纹如风卷
不知哪年荒废的石碑立在山岭,碑座和碑首刻痕犹似龟甲鱼鳞
神龙般的书法鬼斧神工,羊祜的精神仿佛荆楚大地的风貌
想象当初精心构思,已留下东南烟雨的痕迹
自古以来,登高望远并非真正的游玩,襄阳人乐而吴人忧
酒杯前邹湛也欣赏,江山万古长存,永恒如斯
你可曾见那征南后人姓杜的,自喜书写碑文,内心更加苦涩
只留下历史遗迹让人笑其痴迷,过客何曾因之泪如雨下

注释

山头:山顶。
石悬:石头悬挂。
苍云:青云。
荒碑:废弃的石碑。
当岭立:立在山岭。
龟趺:碑座形状。
圭首:碑首。
神龙:杰出的书法。
鬼输墨:鬼斧神工的笔法。
羊公精神:羊祜的精神象征。
荆楚色:荆楚大地的特色。
意匠经营:精心构思。
东南烟雾迹:烟雨痕迹。
登览:登高望远。
真游:真正的游玩。
襄人:襄阳人。
吴人愁:吴地人忧虑。
邹湛:历史人物。
不恶:欣赏。
杜:姓杜的人。
碑心更苦:写碑文更苦。
陈迹:历史遗迹。
痴迷:沉迷。
行客:过客。

鉴赏

这首诗名为《题岘山图》,是宋末元初诗人戴表元的作品。诗人通过对山头石刻和山下流水的描绘,展现出一幅苍茫而生动的画面。他想象那荒碑矗立,龟形底座与碑首的纹理仿佛龙鳞般峥嵘,暗示着历史的沧桑。接着,诗人将石刻比作神龙挥毫,羊祜的精神赋予了荆楚之地独特的风貌。

诗人进一步推测,当初创作这幅画时,艺术家精心构思,捕捉到了东南烟雾缭绕的意境。然而,观赏者的心态各异,登临此景的襄阳人或许感到愉悦,而吴地的人却可能因此生愁。诗人提到邹湛在酒杯前欣赏,虽然心境不同,但江山永恒,历史长河中人们的感受只是短暂的。

最后,诗人以杜甫为例,提及后人对岘山碑刻的感慨,他们自以为能通过碑文表达深刻情感,却也只是留下陈迹,让后来的行客嘲笑其痴迷。诗人借此表达了对历史变迁和人生无常的深沉思考,认为尽管人们的情感各异,但面对山水,都只能感叹岁月如流,行客泪流的场景并非常态。整首诗寓言性强,富有哲理,展现了诗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遗迹的深刻理解。

收录诗词(485)

戴表元(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题李伯时画五马图

呜呼良马不世出,今人但寻李侯笔。

五龙忽堕白云乡,海角孤臣看自失。

太平天子开明堂,前驱麒麟后鸾凰。

当时此马来万里,想见顾盼生风霜。

龙眼老仙亦如此,挥毫谈笑群公里。

官閒禄饱少尘埃,雾阁云窗天上起。

风流转眼馀山河,人间荆棘何其多。

临风卷图三太息,此马今存知奈何。

形式: 古风

题陈贵白畬斋

海山作农农较苦,累级开畬烧宿莽。

畬成得粟不偿劳,岁晚空瓶误饥鼠。

不如陈郎腹果然,日日闭门耕纸田。

馀粮尚许饷远客,植来时和南风篇。

形式: 古风

题陈高士所藏冬青枝上白头翁画

飞高得珍丛,青子饥可食。

不知何忧愁,二鸟头亦白。

道人天机深,清斋意相许。

赖汝不能鸣,一鸣嫌杀汝。

形式: 古风

题范道士来鹤亭

仙客已骑黄鹤去,道人自爱白鸥閒。

白鸥万里犹可狎,黄鹤已去何由还。

借君刚风七龙辔,返此灵物三神山。

天空海阔望不极,回首正落樊笼间。

形式: 古风 押[删]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