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三百三首(其二二八)

自见天台顶,孤高出众群。

风摇松竹韵,月现海潮频。

下望青山际,谈玄有白云。

野情便山水,本志慕道伦。

形式: 古风

翻译

我独自见到天台山之巅,高耸于群峰之上。
清风摇曳松竹,韵律悠扬,明月映照海潮,波光粼粼不断。
向下望去,只见青翠山峦连绵,云雾缭绕中有人在谈论玄理。
我心向往自然与山水,本性追求道义与人伦。

注释

天台顶:天台山的最高峰。
孤高:形容极高,超出常人。
松竹韵:松竹随风摇曳的声音。
谈玄:谈论深奥的哲学或宗教理论。
白云:象征超脱尘世的隐逸生活。
野情: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山水:自然景色,也代表隐居生活。
道伦:道义和人伦关系,指遵循道德规范。

鉴赏

这是一首充满了禅意和自然美景的诗,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与大自然合一的境界。

"自见天台顶,孤高出众群。" 开篇便描绘了诗人独立于高峰之巅,仿佛凌驾于世俗之上,这里的“天台”不仅是地理位置,更象征着精神的高度和清净。

"风摇松竹韵,月现海潮频。" 这两句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写,传达了诗人与大自然息息相通的情感。风吹动了松竹的声音,而月亮则映照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之上,这些都是自然界中不可思议的音乐和光影。

"下望青山际,谈玄有白云。" 诗人从高处向下眺望,那遥远的青山与飘渺的白云交织在一起,让人不禁陷入深邃的哲理之中去探讨和感悟。

"野情便山水,本志慕道伦。" 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的真挚情感,他的心灵与山水相通,内心深处对“道”这一抽象概念的向往和追求,显示出他对生命和宇宙的深刻理解。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和对生命哲理的思考,展现了诗人超脱尘世、追求精神至高境界的内心世界。

收录诗词(312)

寒山(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出身于官宦人家,多次投考不第,后出家,三十岁后隐居于浙东天台山,享年一百多岁。严振非《子身世考》中更以《北史》、《隋书》等大量史料与诗相印证,指出乃为隋皇室后裔杨瓒之子杨温,因遭皇室内的妒忌与排挤及佛教思想影响而遁入空门,隐于天台山寒岩。这位富有神话色彩的唐代诗人,曾经一度被世人冷落,然而随着二十世纪的到来,其诗却越来越多地被世人接受并广泛流传。正如其诗所写:“有人笑我诗,我诗合典雅。不烦郑氏笺,岂用毛公解。”

  • 号:均不详
  • 籍贯:唐代长安(今陕西西安)

相关古诗词

诗三百三首(其二二九)

三五痴后生,作事不真实。

未读十卷书,强把雌黄笔。

将他儒行篇,唤作贼盗律。

脱体似蟫虫,咬破他书帙。

形式: 古风 押[质]韵

诗三百三首(其二三○)

心高如山岳,人我不伏人。

解讲围陀典,能谈三教文。

心中无惭愧,破戒违律文。

自言上人法,称为第一人。

愚者皆赞叹,智者抚掌笑。

阳燄虚空花,岂得免生老。

不如百不解,静坐绝忧恼。

形式: 古风

诗三百三首(其二三一)

如许多宝贝,海中乘坏舸。

前头失却桅,后头又无柁。

宛转任风吹,高低随浪簸。

如何得到岸,努力莫端坐。

形式: 古风 押[哿]韵

诗三百三首(其二三二)

我见凡愚人,多畜资财谷。

饮酒食生命,谓言我富足。

莫知地狱深,唯求上天福。

罪业如毗富,岂得免灾毒。

财主忽然死,争共当头哭。

供僧读文疏,空是鬼神禄。

福田一个无,虚设一群秃。

不如早觉悟,莫作黑暗狱。

狂风不动树,心真无罪福。

寄语冗冗人,叮咛再三读。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