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三百三首(其二三○)

心高如山岳,人我不伏人。

解讲围陀典,能谈三教文。

心中无惭愧,破戒违律文。

自言上人法,称为第一人。

愚者皆赞叹,智者抚掌笑。

阳燄虚空花,岂得免生老。

不如百不解,静坐绝忧恼。

形式: 古风

翻译

心志高傲如山岳,不向任何人低头。
他能解析佛教经典,通晓儒佛道三家的学问。
内心毫无愧疚,即使违反戒律也无所畏惧。
自诩佛法高深,自称世间第一人。
愚昧之人称赞他,聪明人却拍手嘲笑。
如同虚幻的阳光空花,怎能逃避生老病死。
还不如对一切不解,静坐中消除烦恼。

注释

心高:心志高傲。
如:像。
山岳:高山峻岭。
人我:他人自己。
解讲:解析讲解。
围陀典:佛教经典。
三教:儒佛道三家。
文:学问。
惭愧:羞愧。
破戒:违反戒律。
上人:高僧。
法:佛法。
第一人:顶尖人物。
愚者:无知的人。
赞叹:称赞。
智者:聪明人。
抚掌笑:拍手大笑。
阳燄:虚幻的阳光。
虚空花:空花。
岂得:怎能。
免生老:逃避衰老。
百不解:什么都不懂。
静坐:静心冥想。
绝忧恼:消除烦恼。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位自视甚高之人的形象,认为自己超然于世人之上,不受常规约束。首句“心高如山岳”即表明了这种不屈的个性和超脱的心态。紧接着,“人我不伏人”则是对这种态度的进一步强调,显示出一种自信甚至到自负的程度。

“解讲围陀典,能谈三教文”一句,展示了这位人物在学识上的渊博和自信,他能够解释复杂的经典,并且对儒、佛、道三大传统文化都有深入的理解和阐述。

“心中无惭愧,破戒违律文”则透露了他对于传统规范的藐视态度。尽管他有着深厚的学问,但却不受传统礼法的约束,这种行为在当时可能会被认为是狂傲或是不敬。

“自言上人法,称为第一人”更是他的自大之处,他不仅自诩为超凡脱俗的人物,而且还自封为第一。这种自视过高的态度,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引起他人的非议。

然而,“愚者皆赞叹,智者抚掌笑”一句,却揭示了社会上不同人群对此种人物的看法。愚昧的人们可能会盲目地崇拜和称颂这种自视甚高之人,而有智慧的人则会以一种超然的态度,微笑着看待这类现象。

最后,“阳燄虚空花,岂得免生老”一句,则是对这种自高自大的警示。即便是心灵高远如山岳,也无法逃脱自然规律,如同阳光下的幻影般的虚幻,最终还是要面对生老病死的现实。

“不如百不解,静坐绝忧恼”则是诗人对于这种超凡自许之人的态度的一种反思。或许,对于那些过于高远和复杂的事物,不如保持一种平常心,静坐于世俗之外,从而避免世间的纷争与烦恼。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一个自视甚高人物的描绘,展现了对于传统规范、个人态度以及智慧与愚昧之间关系的一种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312)

寒山(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出身于官宦人家,多次投考不第,后出家,三十岁后隐居于浙东天台山,享年一百多岁。严振非《子身世考》中更以《北史》、《隋书》等大量史料与诗相印证,指出乃为隋皇室后裔杨瓒之子杨温,因遭皇室内的妒忌与排挤及佛教思想影响而遁入空门,隐于天台山寒岩。这位富有神话色彩的唐代诗人,曾经一度被世人冷落,然而随着二十世纪的到来,其诗却越来越多地被世人接受并广泛流传。正如其诗所写:“有人笑我诗,我诗合典雅。不烦郑氏笺,岂用毛公解。”

  • 号:均不详
  • 籍贯:唐代长安(今陕西西安)

相关古诗词

诗三百三首(其二三一)

如许多宝贝,海中乘坏舸。

前头失却桅,后头又无柁。

宛转任风吹,高低随浪簸。

如何得到岸,努力莫端坐。

形式: 古风 押[哿]韵

诗三百三首(其二三二)

我见凡愚人,多畜资财谷。

饮酒食生命,谓言我富足。

莫知地狱深,唯求上天福。

罪业如毗富,岂得免灾毒。

财主忽然死,争共当头哭。

供僧读文疏,空是鬼神禄。

福田一个无,虚设一群秃。

不如早觉悟,莫作黑暗狱。

狂风不动树,心真无罪福。

寄语冗冗人,叮咛再三读。

形式: 古风

诗三百三首(其二三三)

劝你三界子,莫作勿道理。

理短被他欺,理长不奈你。

世间浊滥人,恰似黍黏子。

不见无事人,独脱无能比。

早须返本源,三界任缘起。

清净入如流,莫饮无明水。

形式: 古风 押[纸]韵

诗三百三首(其二三四)

三界人蠢蠢,六道人茫茫。

贪财爱淫欲,心恶若豺狼。

地狱如箭射,极苦若为当。

兀兀过朝夕,都不别贤良。

好恶总不识,犹如猪及羊。

共语如木石,嫉妒似颠狂。

不自见己过,如猪在圈卧。

不知自偿债,却笑牛牵磨。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