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刘补阙秋园寓兴之什十首(其五)

深斋尝独处,讵肯厌秋声。

翠筱寒愈静,孤花晚更明。

每因逢石坐,多见抱书行。

入夜听疏杵,遥知耿此情。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翻译

我常常独自待在深斋之中,怎会厌恶秋天的声音。
青翠的竹子在秋夜中更显寂静,孤独的花朵在傍晚时分更加明亮。
每次遇到石头便坐下读书,常见抱着书本行走的身影。
夜晚聆听稀疏的捣衣声,远方也能感受到这份深深的思绪。

注释

深斋:指深宅或静室。
厌:厌恶。
秋声:秋天的自然声音,如风声、虫鸣等。
翠筱:青翠的竹子。
孤花:孤独开放的花朵。
石坐:坐在石头上。
抱书行:抱着书本行走。
疏杵:稀疏的捣衣棒敲击声。
耿:清晰,持久。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独自在深闺中沉醉于秋天的宁静与美好之中。"讵肯厌秋声"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特有声音如蛙鸣、叶落等自然之声的喜爱和不厌倦。而"翠筱寒愈静,孤花晚更明"则通过对环境的细腻描绘,突出了秋日的宁静与孤独之美。

诗人在深闺中经常坐在石头上,这里的"每因逢石坐,多见抱书行"展示了诗人习惯于在大自然中寻找灵感和思考的生活状态。这里的"多见"可能暗示着诗人不仅是独自一人,还可能时而与其他文人墨客共度时光。

夜晚时分,远处传来木鱼声,这里的"入夜听疏杵,遥知耿此情"则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对于佛法的向往和对超脱尘世的渴望。"疏杵"即是寺庙中的木鱼,用以计时或召集僧众,这里也象征着一种精神上的追求和平静。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之声、景色的细腻描绘,以及对书卷和佛法的向往,展现了诗人独处时的心境与情感。这种深厚的情感与宁静的意境相得益彰,让读者仿佛也能感受到那份超然物外的淡定与安宁。

收录诗词(173)

朱庆馀(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卒年不详,名可久,以字行。官至秘书省校书郎,见《唐诗纪事》卷四六、《唐才子传》卷六,《全唐诗》存其诗两卷。曾作《闺意献张水部》作为参加进士考试的“通榜”,增加中进士的机会。据说张籍读后大为赞赏,写诗回答他说:“越女新装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值万金。”于是声名大震

  • 籍贯:越州(今浙江绍兴)
  • 生卒年:826

相关古诗词

和刘补阙秋园寓兴之什十首(其六)

苍翠经宵在,园庐景自深。

风凄欲去燕,月思向来砧。

碧石当莎径,寒烟冒竹林。

杯瓢闲寄咏,清绝是知音。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和刘补阙秋园寓兴之什十首(其七)

门巷唯苔藓,谁言不称贫。

台闲人下晚,果熟鸟来频。

石脉潜通井,松枝静离尘。

残蔬得晴后,又见一番新。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和刘补阙秋园寓兴之什十首(其八)

捲帘天色静,近濑觉衣单。

蕉叶犹停翠,桐阴已爽寒。

云从高处望,琴爱静时弹。

正去重阳近,吟秋意未阑。

形式: 古风 押[寒]韵

和刘补阙秋园寓兴之什十首(其九)

竹径通邻圃,清深称独游。

虫丝交影细,藤子坠声幽。

积润苔纹厚,迎寒荠叶稠。

闲来寻古画,未废执茶瓯。

形式: 古风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