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酬楚兴三颂(其二)答施衣

给孤长者寻常有,应供如来不易逢。

二施本无差别理,莫论庭柏与庭松。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冬]韵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沈辽所作的《次韵酬楚兴三颂(其二)答施衣》。诗中探讨了施舍与供养的主题,以及它们在佛教哲学中的意义。

首句“给孤长者寻常有”,以“给孤长者”为典故,指的是佛陀时代的一位富有的施主,他经常给予他人财物。此句暗示施舍行为的普遍性,无论贫富皆可行之。

“应供如来不易逢”,则表达了遇见佛陀或得到其教诲的难得,将施舍与精神上的供养相提并论,强调了精神层面的供养更为珍贵和稀有。

“二施本无差别理”,指出物质的施舍与精神的供养在本质上并无高下之分,都体现了慈悲与奉献的精神。这反映了佛教中“一切法平等”的思想,即所有善行在佛法的视角下都是平等的。

“莫论庭柏与庭松”,最后两句以庭院中的柏树和松树为喻,意指不应仅从表面形式上区分施舍与供养的价值,而应深入理解其内在精神价值。柏树与松树虽各有特色,但在诗人的比喻中,象征着不论形式如何,真正的价值在于其背后所蕴含的慈悲与奉献精神。

整首诗通过对比物质与精神的施舍,以及对不同形式供养的思考,传达了佛教中关于慈悲、奉献与内在精神价值的重要理念。

收录诗词(420)

沈辽(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次韵酬楚兴三颂(其三)答见赠

已住世间如影响,不牵法相论偏圆。

山边茆屋随缘业,不是当时忍辱仙。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先]韵

寄金山禅师

秋来清血洒潇湘,遥望东流带夕阳。

为过金山沾法力,便随潮水入钱塘。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阳]韵

九日

去年九日始离家,行到江南见菊花。

今日裔夷逢节物,独将白发换年华。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麻]韵

送毕公绰

毕子治车马,游学去成均。

成均首善地,俊乂方軿臻。

为儒当读书,术业藏诸身。

群居久昧是,终亦为涂人。

通塞虽有时,操修贵道真。

求益当择友,好德必有邻。

吾为投裔客,其言何足珍。

行矣当自慎,思慰高堂亲。

形式: 古风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