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陶诗二首(其一)

采菊见南山,赋诗临清流。

偶耳与物会,微言适相酬。

浩荡思惟表,其心共天游。

江不阻水逝,天不碍云浮。

后人涉雕斲,七窍混沌愁。

掩卷三太息,至山莫容丘。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鉴赏

这首明代诗人沈周的《读陶诗二首(其一)》以陶渊明的诗歌为引,表达了对自然与心灵自由的向往。首句“采菊见南山”,描绘了诗人沉浸在田园生活中,悠然欣赏南山之景,体现了陶渊明的隐逸之风。接着,“赋诗临清流”展现了诗人创作灵感的源泉,清流似乎能激发他的诗兴。

“偶耳与物会,微言适相酬”两句,表达了诗人与自然的偶然相遇和微妙共鸣,仿佛大自然的语言与他的内心世界恰好契合。诗人的心境开阔,思绪浩荡,“其心共天游”,意指他的心境与天地同在,追求无拘无束的精神自由。

“江不阻水逝,天不碍云浮”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意境,江水奔流不息,天空云彩自在飘浮,象征着生命的流动和精神的无碍。然而,诗人忧虑后人过于雕琢文字,失去了自然与内心的纯粹,“七窍混沌愁”,暗示了对后世文学过度修饰的批评。

最后,“掩卷三太息,至山莫容丘”表达了诗人对于现代社会中失去原始自然与真性情的感慨,他感叹即使面对高山,也无法容纳那些被束缚的丘壑。整首诗通过读陶诗,寓言式地表达了对返璞归真、自然和谐的向往。

收录诗词(1057)

沈周(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白石翁、玉田生、有居竹居主人等。汉族。生於明宣德二年,卒於明正德四年,享年八十三岁。不应科举,专事诗文、书画,是明代中期文人画“吴派”的开创者,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传世作品有《庐山高图》、《秋林话旧图》、《沧州趣图》。著有《石田集》、《客座新闻》等

  • 字:启南
  • 号:石田
  • 籍贯:长洲(今江苏苏州)
  • 生卒年:1427~1509

相关古诗词

读陶诗二首(其二)

元气本无声,宣和偶宫徵。

沨沨合自然,其音无惉懘。

流之天地间,六代激绮靡。

溯观删馀什,雅岂不在是。

后来庶有知,韦柳实兴起。

更后邈无人,斯文止于此。

形式: 古风

古梅折枝歌

搰蛟不肯居西湖,穹窿山中潜作都。

千年杂与草木处,土膏沁骨苍皮粗。

雪中挛拳冻欲死,老腊又仗春风稣。

今年苦遭斤斧厄,左股割落从樵夫。

幽灵暗泣天亦黑,十斛清泪含明珠。

抱材肯受爨下辱,失势岂分沟中污。

韩湘直费百金买,何啻网著青珊瑚。

挑回市上骇众目,儿女争看来喧呼。

还疑神物有变化,白日闭户防逃逋。

金绳两道锁纽壮,禁止更插碧玉壶。

主人尚恐莫长守,请我写作流芳图。

高堂雪壁照清影,此屋此图何可无。

形式: 古风 押[虞]韵

庆云牡丹

三月十日天半晴,庆云庵里看春行。

陶娘李娘俱寂寞,鼠姑照眼真倾城。

老僧却在色界住,静笑山花恼客情。

靓妆倚露粉汗湿,醉肉隔纱红晕明。

吉祥将落旧有恨,急借纸面图其生。

明朝携酒正恐谢,亦怕敲门僧厌迎。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石轴花

山行见石轴,黄荣大而华。

一花合群英,径可半尺奢。

团团缀末干,兀兀无傍桠。

或如罥綵鞠,或如撑秋瓜。

烂漫山谷间,仙人唾馀霞。

性不利羊食,其生天所赊。

踯躅本山榴,又以红见誇。

且致是非间,未暇披金沙。

谁能别为名,美如洛阳花。

感兹在隐约,把玩令人嗟。

姿容牡丹比,但未收姚家。

蓬荜困遗贤,荆布裹贞娃。

取酒载酹之,下山西日斜。

形式: 古风 押[麻]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