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偈(其一一七)

识乐众生乐,缘绳枉走作。

智乐菩萨乐,无绳亦无缚。

若有发心者,直须学无作。

莫道怕落空,得空亦不恶。

见矿不识金,入炉方知错。

形式: 偈颂 押[药]韵

翻译

理解并享受众生的快乐,就像沿着绳索误以为在行走。
智慧的菩萨之乐,无需被任何束缚,即使没有绳索也能自由自在。
如果有修行者决心开始,应当直接学习不执着于形式。
不要害怕最终会空无所有,得到空寂也不是坏事。
看到矿石却不知其为金子,只有经过熔炼才能明白自己的错误。

注释

识:理解。
乐:快乐。
众生:世间万物。
缘:顺着。
枉:错误地。
智乐:智慧的快乐。
菩萨:佛教中的高僧或修行者。
无绳亦无缚:不受任何束缚。
发心:发愿、立志。
须:必须。
学无作:学习不执着于外在形式。
落空:落于虚空,指追求的目标落空。
得空:达到空寂的境界。
见:看见。
矿:未经提炼的矿石。
金:珍贵的黄金。
入炉:比喻经历磨炼。
错:错误。

鉴赏

这首诗偈出自唐代诗人庞蕴之手,流露出禅宗对待世间万象的态度。开篇“识乐众生乐,缘绳枉走作”,表达了一种对世俗快乐的洞察与解脱。众生在红尘中追求快乐,但这种快乐往往是被无明之绳所束缚,不自知其为累赘。

接着“智乐菩萨乐,无绳亦无缚”,则是对菩萨境界的描写,菩萨之乐超脱世间之乐,他们不受任何束缚,心如大海,包容万物而不染。

第三句“若有发心者,直须学无作”提出了一种修行的方法,即要有所发心的人应当学习到达无为自然的境界。这是对禅宗中“无作为”的阐释,主张放下一切执着与造作。

第四句“莫道怕落空,得空亦不恶”则是在告诫修行者,不必担心修行过程中的失落或空寂,因为真正的悟境,是在于空性的领悟中得到解脱,这并非不好。

最后两句“见矿不识金,入炉方知错”,是通过比喻表达了一个道理,即一般人看待事物往往不能洞察其本质,如同见到矿石而不知其中藏有黄金,要经过火炼(即修行)才能发现自己之前的认知错误。

整首诗偈通过对比世俗与菩萨之乐,强调了禅宗中“无作为”的重要性,以及通过修行来达至真实悟性的必要。它体现了一种超脱尘俗、追求心灵自由的精神境界。

收录诗词(204)

庞蕴(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诗偈(其一一八)

苦痛役身心,劳神觅官职。

暂得色毛披,拍按作瞋色。

口口打奴兵,声声遣拔肋。

闻道送王老,曲亦变成直。

纵令有理道,分疏亦不得。

形式: 偈颂 押[职]韵

诗偈(其一一九)

报汝世人莫痴憨,暂时权住此草庵。

无想衣食饱暖后,世间有物不须贪。

此身幻化如灯焰,须臾不觉即头南。

形式: 偈颂 押[覃]韵

诗偈(其一二○)

一切有求枉用功,想念真成著色空。

差之亳釐失千里,有生劫劫道难通。

痴心望出三界外,不知元在铁围中。

形式: 偈颂 押[东]韵

诗偈(其一二一)

家长自饮酒,举家一时醉。

失火烧故宅,运水沃空地。

水火当头发,三灾一时起。

空中鸠鸽舞,骡来助放屁。

因中无好花,结果亦天理。

形式: 偈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