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陈恭尹创作的《再次前韵送王文安四首》中的第二首。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表达了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以及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首句“今古无端物数催”,以“无端”二字点出事物变化的不可预测性,暗示时间的流逝如同催促万物生长一般,让人感到岁月匆匆。接着,“百年何处见伊莱”一句,将时间拉长到百年,表达了对人生短暂的感慨,同时也暗含着对友人未来命运的担忧。
“烧残经术言非验,日下江河势不回”两句,通过“经术”和“江河”的比喻,反映了知识的局限性和自然规律的不可逆转。这里既有对学问追求的反思,也有对自然法则的敬畏。
“墨守敢云坚壁在,火攻时为阿兄来”则进一步探讨了坚持与变通的关系。诗人以“墨守”自喻,表示自己在某些原则上的坚守,但同时也意识到“火攻”(即变通)的重要性,体现了他在面对复杂情况时的智慧和灵活。
最后,“天涯聚散宁容易,莫忘嵩台与汉台”两句,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的期许。诗人提醒友人,即使相隔天涯,相聚不易,也不应忘记彼此间的深厚情谊,同时寄寓了对友人未来旅途平安的祝愿。
整体而言,这首诗情感真挚,寓意深远,既是对友人的深情告别,也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