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安淝水之捷

徼倖成大功,莫如谢安石。

秦兵八十万,仅恃淝水隔。

太傅方游山,未暇纡筹策。

幸而朱序来,急进乘其隙。

临阵肯退师,天夺符坚魄。

遂令小儿辈,铭勋垂竹帛。

否则局上棋,着着无生机。

风流大罪案,又劳史官断。

形式: 古风

鉴赏

此诗《谢安淝水之捷》由清代诗人张洵佳所作,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谢安在淝水之战中的卓越军事才能与决策智慧。

诗中首先赞扬了谢安的功绩,称他为“大功”,并将其比作历史上的名相谢安石,暗示其成就非凡。接着,诗人以夸张的手法描述了秦军的强大,拥有“八十万”兵力,仅凭“淝水”一河之隔,便能抵御如此强大的敌军,凸显出谢安的战略眼光和军事才能。

随后,诗人巧妙地引入了谢安的生活细节,提到他“方游山”,即在战前悠闲地游山玩水,看似不关心战事,实则是在静待时机,展现出其深藏不露的智谋。诗中还提到“朱序来”,暗示了关键人物的出现,使得谢安得以利用秦军内部的矛盾,成功发动攻势。

“临阵肯退师,天夺符坚魄”一句,形象地描绘了谢安在战场上指挥若定,秦军士气低落,最终败北的情景。诗人通过“铭勋垂竹帛”的表述,强调了这场胜利对后世的影响,以及对谢安功绩的永久纪念。

最后,诗人以“风流大罪案,又劳史官断”收尾,既是对谢安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的肯定,也暗含对后人评价历史人物时应保持公正客观的态度的提醒。

整首诗通过对谢安淝水之战的精彩描绘,不仅展现了谢安的军事才能和战略智慧,也体现了诗人对历史人物及其事迹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

收录诗词(371)

张洵佳(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梨园弟子

梨园教弟子,天子领太常。

岂以太常乐,宗庙侑烝尝。

和平格神听,无使紊宫商。

特以天子贵,厕身协律郎。

岐王擪玉笛,妃子无霓裳。

姗姗虢夫人,缟素学登场。

房中有雅奏,清庙无乐章。

天宝荒淫事,即此卜其亡。

迄今优人中,傀儡一尺长。

稽首复顿首,先师唐明皇。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韩昌黎上宰相书

文章起八代,昌黎擅名誉。

观其文集中,屡上宰相书。

汲汲求自试,皇皇无安居。

如此大才人,竟为饥所驱。

可见盲宰相,眼中皆无珠。

或嫌其自荐,毋乃毛遂如。

岂知文公心,胞与同寰区。

忧世复忧民,才略胸中储。

后人无其实,慎勿袭其虚。

摇尾而乞怜,此谓贱丈夫。

形式: 古风

史阁部降生

昔者史公母,梦遇文天祥。

忠魂三百年,翩然下帝乡。

苍苍果何意,降祥实降殃。

生灵开杀运,忠孝酿劫场。

岂为忠孝者,作事忤彼苍。

故使转轮回,百难一身当。

柴市犹归骨,扬州骨并亡。

实祸亦云酷,虚名乌足偿。

降生太无谓,谁作阎罗王。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明祖杀功臣

明祖诛功臣,大半在晚年。

当时太孙立,质性仁且贤。

终恐非英武,操纵失其权。

功臣皆百战,怏怏少主前。

乾纲一不振,祸种将蔓延。

不如施辣手,因事诛之便。

嗟尔诸功臣,几人得生全。

祗防异姓反,同姓无株连。

岂知建文立,大难发幽燕。

骨肉相残杀,燕子飞上天。

形式: 古风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