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我田我地,我桑我梓。只知百里,不知千里。
我饥有粮,我渴有水。百里之官,得人生死。
孤儿寡妇,一张白纸。入著县门,冤者有理。
上官不嗔,民即欢欣。上官不富,民免辛苦。
生我父母,养我明府。苗稼萋萋,曷东曷西。
父母之乡,天子马蹄。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理想中的田园生活和社会秩序,表达了对简单而平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公正官府的期盼。诗人通过“我田我地,我桑我梓”这样的开篇,勾勒出一幅自给自足的农家景象,其中“只知百里,不知千里”则表明了作者对于狭小而安稳生活的偏好。
在接下来的“我的饥饿有粮食解决,我的渴望有水源”,诗人进一步强调了这种生活方式的满足与充实。紧接着,“百里之官,得人生死”一句,揭示了基层官员对民众命脉息息的重要性,而“孤儿寡妇,一张白纸”则暗示着社会中弱势群体的存在及其需要得到关怀和救助。
诗歌后半部分,“入著县门,冤者有理”表明了官府对于民众申诉的公正处理,同时“上官不嗔,民即欢欣;上官不富,民免辛苦”则是对理想官员素质的一种描绘,强调了领导者的德行与民众福祉之间的密切关系。
最后,“生我父母,养我明府。苗稼萋萋,曷东曷西。父母之乡,天子马蹄”一段,不仅是对养育之恩的感念,也象征着诗人对于故土和皇权的尊崇。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平实淡雅的语言展现了一个和谐、公正且充满生机的社会图景,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理想化乡村生活与政治理念的一次美好表达。
不详
仕宦之身,天涯海畔。行商之身,南州北县。
不如田舍,长拘见面。门无官府,身即强健。
麻麦遍地,猪羊满圈。不知金贵,唯闻粟贱。
夏新绢衣,秋新米饭。安稳眠睡,直千直万。
晓来寒露滴疏桐。
漠漠春阴酒半酣。风透春衫,雨透春衫。人家蚕事欲眠三。桑满筐篮,柘满筐篮。
先自离怀百不堪。樯燕呢喃,梁燕呢喃。篝灯强把锦书看。人在江南,心在江南。
恨入椒觞暖未拈。春葱微蘸,谁是纤纤。
别来愁夜不胜长,明日从教一线添。
夜久寒深睡未忺。旧愁新恨,占断眉尖。
一钩斜月却知人。直到天明,不下疏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