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天童山四章(其三)

天门排咫尺,金碧辉招提。

兰台冠丹巘,菌阁陵翠梯。

层层搆复峻,上欲云汉齐。

象王穷窈窕,华盖璎珞衣。

弹指青莲华,幻作峰峦低。

微生苦尘扰,清净夙所希。

持寂意无滓,妙明相因依。

念此一延伫,心与浮云飞。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游历天童山时的所见所感,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山中景致的壮丽与神秘。

首先,“天门排咫尺,金碧辉招提”两句,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天童山入口处的壮观景象,仿佛金色与碧色交织的寺庙就在眼前,近在咫尺。这里运用了“排”字,形象地表现了山门的宏伟气势,而“招提”则点出了此处的宗教氛围。

接着,“兰台冠丹巘,菌阁陵翠梯”两句,进一步描绘了山中的景观。兰台,可能是指山上的亭台,位于红色的山峰之上;菌阁,则是形容山间的小屋,仿佛生长在翠绿的阶梯之上。这两句通过对比和比喻,展现了山中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层层搆复峻,上欲云汉齐”两句,描述了山势的险峻与高耸,仿佛每一层都直插云霄,与天相接。这种层层叠加的构图,不仅展现了山的高度,也暗示了攀登的艰难与挑战。

“象王穷窈窕,华盖璎珞衣”两句,将山中的景象与佛教文化相结合。象王,可能象征着某种神圣的生物或力量;华盖,常用来形容佛座上方的伞盖,这里可能指的是山中某些具有宗教意义的标志物。这些元素的融入,增添了诗歌的神秘色彩。

“弹指青莲华,幻作峰峦低”两句,运用了佛教中的概念,弹指间,青莲花化为幻象,使得原本高耸的山峰似乎变得低矮。这种超现实的描绘,体现了作者对佛教理念的理解与感悟。

“微生苦尘扰,清净夙所希”两句,表达了作者对于世俗生活的厌倦与对清净境界的向往。微生,即微小的生命,这里泛指凡人;尘扰,指世俗的纷扰。清净,是佛教追求的最高境界,这里表达了作者对心灵纯净的渴望。

“持寂意无滓,妙明相因依”两句,进一步阐述了作者对内心平静与智慧的追求。持寂,即保持内心的宁静;无滓,意味着没有杂念;妙明,指智慧的光明;相因依,强调了智慧与内心的相互依存关系。

最后,“念此一延伫,心与浮云飞”两句,表达了作者在山中停留时的心境变化。念此,即想到这些景象;延伫,长时间停留;心与浮云飞,意味着心灵如同飘荡的白云一般自由自在,达到了一种超越世俗的精神状态。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作者在天童山游历时的内心体验和对佛教文化的独特理解,是一首富有意境和深意的作品。

收录诗词(3925)

姚燮(清)

成就

著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

经历

道光举人,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工诗画,尤善人物、梅花。

  • 字:梅伯
  • 号:复庄
  • 籍贯:浙江镇海(今宁波北仑)
  • 生卒年:1805—1864

相关古诗词

游天童山四章(其四)

周览苦纡折,还登叠翠楼。

纵目鲜遗景,奇观能毕收。

白日涵大照,清爽横高秋。

明山东赴江,蜿蜒争上流。

远海北茫昧,势与苍烟浮。

控顾信雄杰,慷慨生浩愁。

排空安有翮,联袂太白游。

回瞰入山路,风淡云夷犹。

峰平树如荠,塔静铃语幽。

间樵濯虹涧,飞鸟下龙湫。

仙根不可招,日暮难久留。

行将觅舆返,身世真浮沤。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望海楼饯王允安还庐江

为君置酒鳌山顶,与君携手登崔嵬。

明朝离别不相见,一饮须尽三百杯。

伤君饥寒剩诗卷,奇骨兀奡黄金台。

不逢王公加拂拭,坐令衣帽生尘埃。

我亦频年不得志,笯鸿困缚排风翅。

语少千秋下笔难,眼无知己狂歌易。

酒楼三月桃花红,珠帘卷入江南峰。

相逢买醉证肝胆,各怜年少皆蒿蓬。

惊人殊态出山鬼,啸风唫雨时相同。

谁使此乐尽今日,当筵把臂生凄恻。

金杯掷碎泪不枯,起坐阑干看海色。

海云不动天风高,炎波黤惨蓬壶遥。

遏胸愁愤千万斛,相与激荡成波涛。

神虬喷雪珍珠碎,烛龙跃日珊瑚摇。

变幻纵横生指顾,何况风波在世路。

扬帆涉险信所难,引马回头不如去。

手持玉酌王郎前,吾辈岂为儿女怜?

愿君此去勿他往,金庭奇奥多神仙。

朱菌芬蒀紫茸腻,饵之可以还华颜。

他时我登此山上,手招白凤骑翩跹。

淩虚排翩下九华,芙蓉拂袖飘苍烟。

与君共寻王子晋,月明迟我浮槎巅。

形式: 古风

疏岚

疏岚出奇秀,匼匝青琅玕。

天风调竽瑟,回翔双紫鸾。

敛襟淡相对,露气洒薄寒。

干霄信有望,贞素隐且安。

何当携玉琴,夜坐明月弹。

形式: 古风 押[寒]韵

野兴二章(其一)

禾蔬散平陌,青碧交因温。

畅遂得生理,向日何欣欣。

息餐悦农牧,三五成野群。

脱笠挂牛角,仰面看行云。

机适道无竞,地幽天自淳。

羲皇尚可作,我当就耕耘。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