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魏李二公灵榇回二首(其二)

白水吞声各一杯,游魂初下望乡台。

共归齐鲁丘园旧,但过城头鼓角哀。

泉底翻能见天日,沙边何必尽风雷。

阳春枯骨多生肉,从此关门日日开。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释函可所作的《送魏李二公灵榇回二首(其二)》。诗中以深沉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送别逝者的情景,充满了对故人的怀念与哀思。

首句“白水吞声各一杯”,以“白水”象征逝去的生命,用“吞声”表达哀悼之情,形象地描绘出送别时的寂静与悲痛。接着,“游魂初下望乡台”,将逝者的灵魂比喻为游离的魂魄,即将踏上归乡之路,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共归齐鲁丘园旧,但过城头鼓角哀。”这里提到的“齐鲁丘园”可能是指逝者生前生活的地方,通过“共归”二字,强调了逝者与生者共同的记忆与情感联系。而“但过城头鼓角哀”则通过“鼓角”的哀鸣,进一步渲染了送别的悲伤氛围。

“泉底翻能见天日,沙边何必尽风雷。”这两句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泉底虽深,却能见到天日,象征着逝者灵魂的解脱与自由;而沙边的风雷则是自然界中的狂暴,这里用来反衬逝者灵魂的宁静与超脱。

最后,“阳春枯骨多生肉,从此关门日日开。”这两句诗寓意深刻,阳春时节即使枯骨也能生出新肉,象征着生命不息、希望常在的精神力量。同时,也暗示了逝者灵魂的永恒与重生,以及生者面对死亡时的坚强与乐观态度。从“关门日日开”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生死轮回、生命延续的深刻思考与积极展望。

整首诗通过对送别场景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逝者的深切怀念与对生命的深刻感悟,情感真挚,寓意深远。

收录诗词(1490)

释函可(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寄无坏师

掷却儒冠换衲衣,松门流水自栖迟。

曾寻郑子论心史,独向寒山问旧诗。

塞草蔓蔓应未刬,秋风飒飒易相思。

东来白马君知否,莫守孤岩日已欹。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贺贵庵水灾

深秋风雨苦连宵,瓶钵郎当一瞬漂。

庞老有船曾用载,丹霞无佛不须烧。

身家浮沫宁常聚,性海狂澜尚未消。

从此还山松月好,一枝犹自足鹪鹩。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萧]韵

得浴予叔书

年过八十兵戈后,一纸蝇头手自书。

云外阿玄犹未死,眼前小隐已无馀。

青衫裹骨归荒冢,黄口依人失故庐。

郭外遗田祠内主,几回洒血染残裾。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得九成弟书

双鱼夜到鸭江滨,先代弓裘不可论。

骨肉尽凋馀两弟,诗书能复让他人。

须知佛法无多子,那见儒冠定误身。

但自莫惭世出世,临风三嘱泪犹频。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