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兴上人别

常时岂不别,此别异常情。

南国初闻雁,中原未息兵。

暗蛩侵语歇,疏磬入吟清。

曾听无生说,辞师话此行。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翻译

平时难道没有分别,这次离别却特别不同。
南方才刚听见雁鸣,中原战事还未停息。
暗处的蟋蟀声渐渐消失,稀疏的钟磬声增添了诗的意境。
我曾听过无生的说法,师父曾以此话送我前行。

注释

常时:平时。
岂:难道。
别:分别。
异常情:特别不同的情景。
南国:南方。
初闻:刚刚听到。
雁:大雁。
中原:中原地区。
未息兵:战事未停。
暗蛩:暗处的蟋蟀。
侵语歇:声音渐弱。
疏磬:稀疏的钟磬。
入吟清:融入清雅的诗韵。
曾听:曾听说。
无生:佛教术语,指超越生死的存在。
说:说法。
辞师:告别师父。
话此行:讲述这次行程。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崔涂的作品,名为《秋夜兴上人别》。从诗中可以感受到一种离别之情和对战争的忧虑。在这里,我将对其进行鉴赏。

诗中的“常时岂不别”表达了平常的分别与今日的不同,这种分别带有一丝特殊的情感。而“此别异常情”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离别之情的独特和深重。接着,“南国初闻雁,中原未息兵”描绘了一幅秋天开始时,南方已有大雁飞过,而中原地区战争尚未停歇的情景。这两句不仅写出了季节的变换,也暗示了战乱带来的不安与离散。

“暗蛩侵语歇”中的“暗蛩”指的是秋夜里蟋蟀的叫声,这里用来描绘深夜的寂静,而“侵语歇”则表达了诗人对远去友人的思念之情,仿佛蟋蟀的叫声也在诉说着离别的情愫。紧接着,“疏磬入吟清”中“疏磬”指的是夜晚的钟声,这里用以表达一种超脱世俗的清净感受。

最后两句“曾听无生说,辞师话此行”中的“无生”可能是诗人心目中的某位高僧或仙人,“曾听”表明这是诗人过去所闻,“辞师话此行”则意味着在离别之际,与师傅告别,谈论起这次的旅行或出行。

整首诗通过对秋夜离别场景的描绘,以及战争背景下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忧伤和超脱尘世的情怀。

收录诗词(104)

崔涂(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 (约公元八八七年前后在世),善音律,尤善长笛,一九七八年版人民文学出版社《唐诗选》以其[旧业临秋水,何人在钓矶]及[试向富春江畔过,故园犹合有池台]句,推为今浙江桐庐、建德一带人。唐末诗人,生卒年、生平均不详,约公元八八八年前后在世。壮客巴蜀,老游龙山,故也多写旅愁之作。其《春夕旅怀》[胡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颇为传诵。《全唐诗》存其诗1卷。他写的最有名的一首诗是《除夜有怀》

  • 字:礼山
  • 籍贯:《唐才子传》说是江南
  • 生卒年:888

相关古诗词

秋夜僧舍闻猿

哀猿听未休,禅景夜方幽。

暂得同僧静,那能免客愁。

影摇云外树,声袅月中秋。

曾向巴江宿,当时泪亦流。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秋宿天彭僧舍

身世两相惜,秋云每独兴。

难将尘界事,话向雪山僧。

力善知谁许,归耕又未能。

此怀平不得,挑尽草堂灯。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蒸]韵

秋宿鹤林寺

步步入林中,山穷意未穷。

偏逢僧话久,转与鹤栖同。

烛焰风销尽,兰条露湿空。

又须从此别,江上正秋鸿。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

秋晚书怀

看看秋色晚,又是出门时。

白发生非早,青云去自迟。

梦唯怀上国,迹不到他岐。

以此坚吾道,还无愧已知。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