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笺

老郑东都一钜儒,未知楠树与梅殊。

平生博识犹如此,何况儿曹不读书。

形式: 七言绝句

翻译

老郑在东都是一个博学的大儒,还不清楚楠木和梅花的区别。
他一生的知识广博到这种程度,更何况那些不读书的孩子们呢。

注释

老郑:指代一个人名,老郑是诗中的主角。
东都:古代洛阳的别称,这里指老郑所在的地方。
钜儒:学问渊博的学者。
楠树:一种珍贵的硬木,象征高雅。
梅:梅花,象征坚韧和高洁。
殊:不同,区别。
博识:广泛的知识和见识。
儿曹:孩子们,对年轻人的称呼。
读书:学习阅读书籍,获取知识。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老者在东都(今河南洛阳)的一种生活状态。"一钜儒"指的是他拥有一个学生,表明他的生活比较清贫。"未知楠树与梅殊"则是说他连普通的树木如楠树和花卉如梅花的区别都不甚了解,形象地表现出他对周遭环境缺乏关注和认识。

接下来的"平生博识犹如此"意味着即便在他一生广泛学习的过程中,也不过如此水平。这不仅反映了他的个人修养,也暗示了一种普遍现象,即很多人即使投入大量时间去学习,结果也可能只达到这样有限的成果。

最后两句"何况儿曹不读书"则是说,如果连他这种已经努力过的人都如此,那些更不用心学习的年轻一代又会怎样呢?这两句表达了一种对后辈教育和文化传承的担忧。

整首诗通过老者个人的状况,抒发了作者对于当时教育普及程度、个人修养以及知识传承等问题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91)

李龙高(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盐梅

世味明知可口难,到头终不换寒酸。

直须袖却和羹手,何必贪居鼎鼐间。

形式: 七言绝句

真州

仪真谁种满林梅,兵后危枝半草莱。

便使萧条君莫叹,也曾惯见太平来。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灰]韵

陶诗

靖节当年不赋渠,仅题一字果何如。

分明诗是梅花样,剩说梅花诗更癯。

形式: 七言绝句

梅角

朝暮相催鬓易星,酸风无奈送悲声。

丁宁莫过黄芦塞,月落霜寒客半醒。

形式: 七言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