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坐闻蛩

山人坐树阴,树转月当午。

江市夜犹喧,笙歌杂砧杵。

寒蛩亦何情,唧唧如共语。

前声稍悲悽,后声转哀苦。

人心汝莫知,汝语人莫取。

万类各有私,悲欢岂同趣。

茫茫元化中,同一风气使。

何如悟天真,随分乐生死。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元代诗人惟则的《夜坐闻蛩》,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夜晚静坐时听到蟋蟀鸣叫的情景,以及由此引发的深沉思考。

首句“山人坐树阴”,描绘了一个隐居山林的文人,在树荫下静坐的场景,营造出一种宁静、超脱的氛围。接着,“树转月当午”一句,通过时间的变化,暗示着夜色渐深,月光洒在树梢,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和时间的流动感。

“江市夜犹喧,笙歌杂砧杵”两句,对比鲜明地描绘了远处江边集市的热闹与近处自己所在环境的寂静,通过声音的对比,凸显了内心的孤独与外界的喧嚣,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观察与反思。

“寒蛩亦何情,唧唧如共语”将蟋蟀的声音拟人化,赋予其情感,仿佛在与诗人对话,增加了诗歌的生动性和情感深度。接下来,“前声稍悲悽,后声转哀苦”通过声音的变化,进一步渲染了情感的复杂性,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状态的深刻体悟。

“人心汝莫知,汝语人莫取”一句,诗人将自己与蟋蟀置于平等的位置,表达了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人类内心世界的探索。最后,“万类各有私,悲欢岂同趣”揭示了万物皆有其独特的情感和命运,而这些情感和命运之间存在着差异,引出了对生命意义的哲学思考。

“茫茫元化中,同一风气使”强调了自然界中的统一性和规律性,暗示了宇宙间存在着某种普遍的法则或力量。而“何如悟天真,随分乐生死”则是诗人对如何面对生命的态度的总结,鼓励人们顺应自然,以平和的心态接受生命的起落,体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独到见解,既有对个体情感的细腻捕捉,也有对宇宙规律的宏观思考,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佳作。

收录诗词(54)

惟则(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元僧。俗姓谭。得法于明本。辟吴城东北隅废圃为方丈,名师子林。又尝遁迹松江之九峰。工诗。有《师子林别录》

  • 字:天如
  • 号:佛心普济文惠大辨禅师
  • 籍贯:吉安永新

相关古诗词

重登秋月楼

病力苏新雨,登楼看夕阳。

岸移江市远,洲接柘园长。

村晚烟催暝,水阴云送凉。

客中情味熟,随地得相忘。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送甘茂实入京

我不愿送君行,爱君笔砚倾平生。

我不愿留君住,男儿四十当强仕。

盛时天下文轨同,万国轩裳满都市。

愿君走马燕山头,语动人主旋封侯。

风叶兮飕飕,江波兮悠悠。

丈夫万里更万里,一饮百斗空离愁。

形式: 古风

赠奕士高显卿

对客将为显卿歌,显卿去兮吾奈何。

商山莫招象山暮,当代如卿亦难遇。

不须杀活谈兵围,我以气色观神机。

秋鹰失兔草莽动,断道夜雪行人稀。

丹还金鼎会龙虎,海国破浪孤篷归。

太初一黑荡摩里,万化白战抟空起。

何曾一路无死生,观者纷纷少知此。

西来访古昆崙丘,拔剑夜舞呼苍虬。

登白鹤兮问王屋,汗漫长歌紫芝曲。

相逢安得闻此歌,共笑人间残局多。

形式: 古风

和送梁寿川之任南康医教

君不见眼前病癖无全人,又不见杏林种雨年年新。

岂如梁君小试医国手,飘飘捧檄行青春。

行行东向庐江路,星渚风烟彭蠡树。

双池看瀑九江晴,五老闻钟乱山暮。

我怜民物疮痍深,养生未必非其心。

元阳扶植起枯朽,一草已足酬千金。

莫辞印绶非君意,虎溪未许陶公醉。

会看采药上蓬莱,长裾曳破燕山翠。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