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蜀中》由明代诗人梁以壮所作,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描绘,展现了对蜀地历史变迁的深刻感慨。
首联“承明延阁总灰尘,尺地曾经苦战人”开篇即以历史遗迹的荒凉景象,暗示了往昔辉煌与今日衰败的对比,承明延阁的灰尘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变迁,而“尺地曾经苦战人”则点明了蜀地在历史上曾是兵家必争之地,饱经战火的洗礼。
颔联“先主一崩无汉帝,益州终失亦阉臣”紧接上联,将目光转向三国时期,刘备(先主)去世后,蜀汉政权逐渐衰弱,最终被魏国取代,这里的“益州终失”不仅指地理上的失守,也暗含了政治权力的丧失,而“阉臣”一词则讽刺了权力内部的腐败。
颈联“云横巴水啼猿狖,日落军山哭鬼神”运用自然景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悲凉的氛围。巴水之上云雾缭绕,猿猴哀鸣,日落时分,军山之上仿佛有鬼神哭泣,这些意象都充满了哀伤和凄凉,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沧桑和人事变迁的感慨。
尾联“犹有北王数行泪,夜来飞雨涨绵津”收束全诗,以“北王”的泪水作为情感的寄托,进一步深化了对历史悲剧的同情和对逝去时代的怀念。夜雨绵绵,河水上涨,既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也是对诗人内心情感的隐喻,暗示着历史的哀痛如同这不息的雨水,永远流淌在人们的心间。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历史描绘和丰富的自然景观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蜀地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过往岁月的深情缅怀,语言凝练,情感深沉,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