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白云无种满地生,有时出山为雨露。
老僧惆怅望云归,尽日庵前自来去。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富有禅意的画面。首句“白云无种满地生”,以自然景象起笔,暗示白云的悠然自得,如同无所依赖的生命力,遍布山野。次句“有时出山为雨露”,进一步描绘白云化作雨露滋养大地的无私奉献,体现了道家崇尚自然、顺应变化的思想。
第三句“老僧惆怅望云归”,引入了人物——老僧,他满怀感慨地看着白云飘然而去,流露出对白云离去的留恋与期待。最后一句“尽日庵前自来去”,老僧在庵前长久地守望着,任凭白云自在出入,表现出僧人内心的平静与超脱,以及对自然规律的接纳。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写白云与老僧的互动,寓言般地表达了诗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以及对超脱世俗、随缘自在生活的向往。语言简洁,意境深远。
不详
黄湜子。仁宗庆历二年进士。历佐一府三州,皆为从事。后摄知康州。工诗。有《伐檀集》
林间旋叠石为路,日日自汲涧底泉。
老僧意趣似童子,洗手濯足听潺湲。
老僧山中嫌月窄,夜夜独上高高台。
四边不肯著闲树,故要满坐清光来。
老僧坐见万物空,往往终日居此台。
破衣兀坐若枯木,山鸟不怕行莓苔。
老僧拂榻人不知,独与清风事来去。
朝昏宴坐向轩中,此身便是清风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