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氏子推迹石鼓为隶古定圣俞作长诗叙之诸公继作予亦继其后

结绳既亡书契出,文字变化尤倏忽。

太山七十有二代,遗事昏昏万无一。

岐阳石鼓起晚周,宣王之诗史籀笔。

天下金石凡几存,此当为甲彼皆乙。

体势鸟迹杂蝌蚪,词章车攻与吉日。

六书既废小雅缺,能使兼存此其实。

韩公昔尝歌感激,若弦周诗播琴瑟。

雷生今复隶古定,如破鲁璧传简帙。

道之难行乃若兹,二千年间能事毕。

先王亲用必贵本,流俗玩文因丧质。

此虽于今似不急,岂不班班见儒术。

藏之天府自其所,大训河图亦何物。

会稽群玉久冥寞,漆简韦编尚彷佛。

昔人虽死名不朽,智者能为巧当述。

太学先生事起废,诵此勤勤救埋没。

会令永与天壤传,不比酒诰俄然失。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由宋代诗人刘敞所作,名为《雷氏子推迹石鼓为隶古定圣俞作长诗叙之诸公继作予亦继其后》。诗中探讨了文字演变的历史,从结绳记事到文字的诞生,再到文字形式的变化,以及文字在历史中的重要性。

诗中提到,文字经历了从结绳记事到文字的转变,随后文字的形式不断变化,如同时间的流逝一般迅速。太山上的石鼓记录了晚周时期的文字,而这些文字又与宣王时期的诗歌和史籀的笔法相关联。诗中强调了文字在历史传承中的价值,指出在众多保存下来的文字中,石鼓文具有特别的意义。

诗中还提到了文字体势的变化,从鸟迹字到蝌蚪字,再到后来的甲乙丙丁等文字体系的演变。同时,诗中也提到了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的废止,以及小雅的缺失,但石鼓文能够保存这些文字的实际内容。

诗中引用了韩愈的诗句,表达了对石鼓文的赞赏,并提到了雷氏对石鼓文的研究和整理。诗中还提到,虽然文字的传承在现代社会可能显得不那么迫切,但它对于文化传承和教育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最后,诗中表达了希望石鼓文能够永远流传下去的愿望,与天壤同寿,不被遗忘。这反映了诗人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以及对历史传承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1702)

刘敞(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经学家、散文家。一作原甫,临江新喻荻斜(今属江西樟树)。庆历六年与弟刘攽同科进士,以大理评事通判蔡州,后官至集贤院学士。与梅尧臣、欧阳修交往较多。为人耿直,立朝敢言,为政有绩,出使有功。学识渊博,欧阳修说他“自六经百氏古今传记,下至天文、地理、卜医、数术、浮图、老庄之说,无所不通;其为文章尤敏赡”,与弟刘攽合称为北宋二刘,著有《公是集》

  • 字:原父
  • 生卒年:1019—1068

相关古诗词

城头乌

城头月出天正白,众乌惊飞啼夜色。

枝高风多露新滴,畏声恶影不能息。

愁人感之援鸣琴,拂弦成声泪沾襟。

嗟尔一生八九雏,游翔不过东西林。

白头反哺无所恨,桓山分飞独何心。

形式: 古风

惊乌

北林风多丹叶稀,栖乌畏月夜中飞。

哀音乱发不自得,孤影履翻无所依。

作巢欲高避弹射,谁道通宵不能息。

山深林远去冥冥,清露寒霜损毛翼。

形式: 古风

江东梅树江西客,僻地相逢眼俱白。

杂花乱草斗青春,玉树琼枝比颜色。

轻阴漠漠寒不返,清雨高风旦连夕。

惜无白日照芳菲,决云之剑那能得。

忽忆曾过上林苑,五柞长杨心所识。

结根擢秀皆寻常,得地翻宜帝王侧。

后皇嘉树无远迩,尔生自合居南国。

勉留佳实和君羹,丁宁妇女无所摘。

形式: 古风

蒲萄

蒲萄本自凉州域,汉使移根植中国。

凉州路绝无遗民,蒲萄更为中国珍。

九月肃霜初熟时,宝珰碌碌珠累累。

冻如玉醴甘如饴,江南萍实聊等夷。

汉时曾用酒一斛,便能用得凉州牧。

汉薄凉州绝可怪,今看凉州若天外。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