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分飞(其三)酒家楼望其南有佳客,招之不至

花影低徊帘幕卷。惯了双来燕燕。惊散雕阑晚。

雨昏烟重垂杨院。云断月斜红烛短。

望断真个望断。情寄梅花点。趁风飞过楼南畔。

形式: 词牌: 惜分飞

翻译

花影在低处徘徊,随着帘幕的卷起。习惯了一对对燕子双双飞来。突然被晚间的雕栏惊散。
雨雾弥漫,烟霭沉沉的柳院中,月儿已倾斜,红烛也显得格外短小。
望得真的望断了心肠,情感寄托于梅花的几点疏影。趁着风,飞过了楼南边。

注释

花影:月光或花的影子。
低徊:徘徊,摇曳。
帘幕:窗帘。
惯了:习惯了。
双来燕燕:成双成对的燕子。
雕阑:雕刻装饰的栏杆。
晚:傍晚。
雨昏烟重:雨雾迷茫。
垂杨院:垂柳环绕的庭院。
云断月斜:云层遮挡,月儿偏斜。
红烛短:红色的蜡烛燃烧得只剩一小截。
真个:确实,实在。
情寄:情感寄托。
梅花点:梅花的几点疏影。
趁风:乘着风势。
楼南畔:楼的南边。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毛滂的作品,名为《惜分飞(其三)》。从诗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对远方朋友的思念。

"花影低徊帘幕卷" 这一句描绘出春夜里花影摇曳,帘幕轻卷,营造了一种静谧而又有些许哀愁的情景。这里的“花影”可以理解为时间流逝的隐喻,“低徊帘幕卷”则是对这种情景的深刻体验。

"惯了双来燕燕" 这句表达了诗人对于燕子的习以为常,燕子在古代往往象征着离合与思念,这里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惊散雕阑晚" 一句中的“惊散”传递了一种突发、意外的情绪变化,“雕阑晚”则描写出日暮时分,华丽的楼阁在夕阳下显得尤为孤寂。

"雨昏烟重垂杨院" 这里通过对雨天气氛的描绘,增添了一种淡淡的忧郁。诗人用“雨昏”、“烟重”来渲染环境,“垂杨院”则是这种情绪的具体寄托。

"云断月斜红烛短" 这句中,“云断月斜”表达了夜深人静,月光被云遮挡的景象,而“红烛短”则可能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望断真个望断" 这句强调了一种无法实现的期待与不断的眺望。诗人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无奈和渴望。

"情寄梅花点" 这里,“梅花”在中国文化中常象征着坚贞不屈、孤傲独立,诗人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梅花之上,显示出一种超脱世俗的高洁情怀。

"趁风飞过楼南畔" 最后一句,通过“趁风飞过”这一动态的画面,传达了诗人希望乘着风,跨越空间限制,与远方亲友相连的愿望。这里的“楼南畔”可能是指特定的地点,也可能是对自由飞翔的一种象征性表述。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和情感的深刻抒发,展现了诗人独自在酒家楼上,对远方佳客的深切思念,以及对逝去时光的无尽怀旧。

收录诗词(483)

毛滂(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北宋词人。生于“天下文宗儒师”世家。父维瞻、伯维藩、叔维甫皆为进士。他自幼酷爱诗文词赋,北宋元丰二年(1079),与西安(今浙江衢州)赵英结为伉俪。诗词被时人评为“豪放恣肆”,“自成一家”。元祐四年(1089)所作《惜分飞·富阳僧舍代作别语》小词结尾“今夜山深处,断魂分付潮回去”,南宋周辉认为含蓄情醇“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有《东堂集》十卷和《东堂词》一卷传世

  • 字:泽民
  • 籍贯:衢州江山石门(今浙江衢州)
  • 生卒年:1056——?约1124

相关古诗词

惜分飞(其一)富阳水寺秋夕望月

山转沙回江声小。望尽冷烟衰草。梦断瑶台晓。

楚云何处英英好。古寺黄昏人悄悄。

帘卷寒堂月到。不会思量了。素光看尽桐阴少。

形式: 词牌: 惜分飞

惜分飞(其二)富阳僧舍代作别语赠妓琼芳

泪湿阑干花著露。愁到眉峰碧聚。此恨平分取。更无言语。空相觑。

断雨残云无意绪。寂寞朝朝暮暮。今夜山深处。断魂分付。潮回去。

形式: 词牌: 惜分飞

清平乐

桃夭杏好。似个人人好。淡抹胭脂眉不扫。

笑里知春占了。此情没个人知。灯前仔细看伊。

恰似云屏半醉,不言不语多时。

形式: 词牌: 清平乐

清平乐(其七)

天连翠潋。九折玻璃软。回抱金堤清宛转。

疑共蓬莱清浅。吾君欲济如何。唐虞风顺无多。

自有松舟桧楫,一帆三代同波。

形式: 词牌: 清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