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

九日陶家菊自黄,更闻飞雁捣衣裳。

谁人对酒能无赋,何处登高不望乡。

二水寒光摇落照,孤城秋色动清霜。

那知极目中原苦,数子江湖未尽狂。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重阳节时的景象与情感,充满了深沉的思乡之情和对自然美景的感慨。

首联“九日陶家菊自黄,更闻飞雁捣衣裳”,以陶渊明爱菊的典故开篇,点出重阳时节菊花盛开的景象,同时借飞雁南迁的场景,暗示游子离乡的情境,营造了一种秋意浓重、思乡情切的氛围。

颔联“谁人对酒能无赋,何处登高不望乡”,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面对美酒佳肴时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以及无论身处何地,心中总有一份对故乡的深深眷恋。这两句诗将个人情感与普遍的人类情感相结合,增强了诗歌的共鸣力。

颈联“二水寒光摇落照,孤城秋色动清霜”,通过描绘秋日的自然景色,进一步渲染了诗人的孤独与哀愁。二水在寒光中摇曳,孤城在秋色中显得格外寂寥,清霜则增添了几分凄冷,这些景物的描写不仅展现了季节的变换,也映射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忧郁。

尾联“那知极目中原苦,数子江湖未尽狂”,诗人感叹于自己无法摆脱的思乡之苦,同时也对那些在江湖中漂泊、看似自由实则同样饱受孤独与忧愁的朋友们表示同情。这一联既是对自身处境的感慨,也是对同类命运的深切理解与关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重阳节特定情境的描绘,巧妙地融合了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展现了诗人深沉的思乡之情和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思考,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收录诗词(1426)

李攀龙(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20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

  • 号:沧溟
  • 籍贯:历城(今山东济南)
  • 生卒年:1514—1570

相关古诗词

和余德甫江上杂咏

城下春江绕户斜,谁开三径俯龙沙。

客携彭泽先生酒,人指南州孺子家。

一剑寒光摇北斗,西山秋色送云霞。

只今海内无同调,高枕从君老物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题仙人骑白鹿图赠魏使君

少室仙人玉不如,飘摇来自太林墟。

已参白鹿云中驾,复把青羊洞里书。

二女三花相绮丽,霜毛短发共萧疏。

使君何让临淮守,夹毂双随五马车。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荅子与病起见寄

青门遥向汝阳分,伏枕传书到白云。

已道风波能失所,更逢摇落不堪闻。

九歌自我思公子,七发何人起使君。

一日齐名千载事,惊心岂独久离群。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文]韵

寄题子与使君薜荔园(其一)

太守为园自一邱,遥看薜荔接沧洲。

醉来忽下湘君泪,赋罢深知楚客愁。

黯淡欲飞天目雨,萧条犹带洞庭秋。

惟应日共蓬蒿长,安得聊从仲蔚游。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