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韩太史使朝鲜二首(其二)

玉节翩翩拂曙霞,侍臣衔命拜京华。

紫泥诏下九天阙,绿水江通八月槎。

投笔云封西掖草,拥旄霜放北山花。

扶桑日出今应近,回首长安意转赊。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使者奉命前往京城,肩负重要使命的情景。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展现了送别时的庄重与深情。

首句“玉节翩翩拂曙霞”,以“玉节”象征使者身份的尊贵,晨光中的霞光映衬出使者行进的英姿,营造出一种庄严而神圣的氛围。接着,“侍臣衔命拜京华”进一步强调了使者的重要任务和使命,同时也暗示了朝廷对此次出使的高度重视。

“紫泥诏下九天阙”一句,通过“紫泥”这一古代传达圣旨的特殊材料,以及“九天阙”这一神话般的宫殿意象,形象地描绘了诏书从天而降的神秘与威严。这不仅体现了朝廷决策的权威性,也预示着使者将要执行的任务具有深远的政治意义。

“绿水江通八月槎”则以自然景观为背景,暗示了使者行程的广阔与遥远,同时也寄托了对平安归来的美好祝愿。八月槎,即八月的木筏,常用于形容远航或长途跋涉,此处巧妙地融入了自然元素,增强了诗歌的意境美。

“投笔云封西掖草,拥旄霜放北山花”两句,运用了典故和象征手法。投笔云封,出自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象征着使者放弃文职,投身于国家大事的决心;西掖草,可能是指起草诏令的官署,暗含了使者的重要职责。拥旄霜放,可能指的是手持符节(旄)在雪霜中前行,象征着使者不畏艰难险阻的精神。北山花,则可能是对使者即将前往的朝鲜半岛的美丽景色的想象,表达了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最后一句“扶桑日出今应近,回首长安意转赊”以扶桑日出作为结束,寓意使者即将踏上新的旅程,向着未知的远方出发。同时,回首长安,意味着对故乡和过去的深深眷恋,表现出离别时的复杂情感。整首诗在表达送别之情的同时,也蕴含了对使命的敬畏、对未来的憧憬以及对家国的深情。

收录诗词(509)

王弘诲(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送梁浮山舍人往濮阳祭葬尚书苏公

汉主旌忠礼数殊,颁恩远促侍臣车。

风云万里丝纶下,雨露千秋俎豆馀。

徐冢过时留挂剑,茂陵归日上遗书。

伯鸾更拟东游赋,早寄秋鸿到石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郭侯前塘招饮白家园

芳郊景物此中幽,地主逢君郭细侯。

柳繫青丝留玉勒,花明白社泛金瓯。

向阳正对宜春树,得月偏临近水楼。

行客坐来清兴发,不妨秉烛夜深游。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送余太史册封衡藩

鸣珂晓日凤楼前,玉册颁封拜宠偏。

汉室河山盟十二,齐庭宾客避三千。

上林还拟词人赋,东海宁誇大国篇。

自昔南游传太史,皇华况复羡当年。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寿萱卷为刘母邓孺人赋

慈母年高雪满簪,大罗仙籍喜初谙。

百年丸胆心应苦,五桂承颜愿已甘。

南海星精占婺女,北堂花信报宜男。

綵衣膝下春如海,岁岁称觞客尽酣。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覃]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