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铁路两侧山水之间的冲突与和解的过程,充满了哲理意味。
“苍苍铁路乂,山水自相束。” 开篇以“铁路乂”象征某种界限或规则,山水之间似乎因这界限而产生了对立。接着,“束之束不已,彼此俱不乐。” 山水之间的冲突不断升级,双方都不快乐。
“閧然林薄閒,积怒遂一发。” 在一片密林之中,积聚的愤怒终于爆发。接下来的“两急终两伤,波跳石迸落。” 描述了冲突的激烈,双方都受到了伤害,甚至波及到了周围的石头。
“久之筋力疲,各各自悔怍。” 长时间的冲突使得双方筋疲力尽,开始后悔自己的行为。然后,“水固坦而驰,山亦让而却。” 水流平缓地流淌,山峰则退让一步,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与平衡。
“毕竟谁是非,冥心付寥廓。” 最后,诗人提出疑问:到底谁对谁错?这个问题被深思熟虑后,被放进了广阔的宇宙中,暗示了人类智慧的局限性。
“独怪岩前松,俯视带戏谑。” 诗人独怪岩石前的松树,它俯视着这一切,仿佛带着一丝戏谑。松树的形象在这里象征着超脱与智慧。
“枝风左右来,洋洋潇洒杀。” 松树的枝条在风中摇曳,展现出一种洒脱自在的姿态。
“灵公龛其前,龙虎俱就缚。” 松树前似乎有灵公的雕像,龙和虎都被束缚,象征着力量的平衡与控制。
“水石妙音声,供养如天乐。” 水流与石头碰撞发出美妙的声音,如同天籁之音,滋养着万物。
“分惠及旁人,刳胸淡领略。” 这里描述了水和石的和谐共生,它们不仅滋润了自己,也惠及了周围的人,体现了无私与包容的精神。
“明晨蒙雾行,自哂清福薄。” 最后,诗人想象着清晨在雾中行走的情景,自嘲于自己所享受的清福并不丰厚,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珍惜与谦逊的态度。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界中的冲突与和解,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探讨了和谐、平衡、智慧、谦逊等主题,富有哲理性和启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