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蒙侍郎见示蓬阁多馀暇诗十首调高情逸无以咏歌篇篇实为绝伦一一尤难次韵强率鄙思别奉五章却以秘阁清虚地为首句所谓效西子之颦也惟工拙之不同岂天壤之相接莞尔而笑其敢逃乎(其一)

秘阁清虚地,深居好养贤。

不闻尘外事,如在洞中天。

日转迟迟影,炉焚袅袅烟。

应同白少傅,时复枕书眠。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翻译

隐秘的书阁清静无尘,深居之处适宜养育贤才。
在这里听不到外界的纷扰,仿佛身处世外桃源般的洞天福地。
阳光慢慢移动,长长的影子摇曳,炉火燃烧,轻烟袅袅上升。
应该像白居易那样,时常枕着书卷安睡。

注释

秘阁:隐藏的书房。
清虚:清净空灵。
地:地方。
深居:隐居深处。
养贤:培养贤能之人。
尘外事:世俗之事。
洞中天:世外桃源。
日转:太阳慢慢移动。
迟迟:形容时间漫长。
影:影子。
炉焚:炉火燃烧。
袅袅烟:轻烟缭绕。
白少傅:白居易,曾任少傅官职。
时复:时常。
枕书眠:枕着书本睡觉,表示热爱阅读。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隐居山林的生活状态。"秘阁清虚地,深居好养贤"表达了诗人追求一种清净和高雅的居所,以便于修身养性。"不闻尘外事,如在洞中天"则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纷争的超然,仿佛置身于远离尘世的洞穴之中。

"日转迟迟影,炉焚袅袅烟"是对时间流逝和生活情景的描写,给人一种静谧、悠闲的感觉。"应同白少傅,时复枕书眠"则透露出诗人与古代隐逸白少傅(即白云从)精神上的共鸣,偶尔沉浸于书卷之中,寻找知识和智慧的安眠。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内心世界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精神独立和生活简约的向往。诗中的意境清新脱俗,语言平实而不失雅致,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超的艺术造诣。

收录诗词(91)

李昉(唐末宋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五代至北宋初年名相、文学家。后汉乾佑年间(948年)进士。累官至右拾遗、集贤殿修撰。后周时任集贤殿直学士、翰林学士。宋初为中书舍人。宋太宗时任参知政事、平章事。以特进、司空致仕,至道二年(996年)卒,年七十二,赠司徒,谥文正。效法白居易诗风,为“白体诗”代表人物之一。典诰命共三十余年,曾参与编写宋代四大类书中的三部(《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太平广记》),有文集五十卷,今已佚

  • 字:明远
  • 籍贯:深州饶阳(今河北饶阳县)
  • 生卒年:925年-996年2月22日

相关古诗词

伏蒙侍郎见示蓬阁多馀暇诗十首调高情逸无以咏歌篇篇实为绝伦一一尤难次韵强率鄙思别奉五章却以秘阁清虚地为首句所谓效西子之颦也惟工拙之不同岂天壤之相接莞尔而笑其敢逃乎(其二)

秘阁清虚地,仙材称此居。

心轻万钟录,性乐百王书。

枕上漏声近,窗前竹影疏。

迟来稀见面,高兴复何如。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鱼]韵

伏蒙侍郎见示蓬阁多馀暇诗十首调高情逸无以咏歌篇篇实为绝伦一一尤难次韵强率鄙思别奉五章却以秘阁清虚地为首句所谓效西子之颦也惟工拙之不同岂天壤之相接莞尔而笑其敢逃乎(其四)

秘阁清虚地,安然养道心。

无人接高论,遇兴恣闲吟。

笔阁珊瑚架,冠欺玳瑁簪。

苍生待康济,未用忆云林。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吊邓洵美

十年衣染帝乡尘,踪迹仍传活计贫。

高掇桂枝曾遂志,假拖蓝绶至终身。

侯门寂寞非知己,泽国悽惶似旅人。

今已向公坟畔过,不胜怀抱暗酸辛。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老病相攻偶成长句寄秘阁侍郎

衰病增加我斗谙,头风目眩一般般。

纵逢杯酒都无味,任听笙歌亦寡欢。

朝退便思亲枕簟,客来多倦著衣冠。

行行渐近悬车岁,转恐君恩报答难。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