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高僧元鉴上人在世间的禅修生活与最终的离世。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高僧的生活环境和精神世界。
首联“方外依然数有穷,百年禅度比旋空”,开篇即点明了高僧在方外修行的孤独与漫长,百年的时间仿佛在禅定中流逝,如同旋转的虚空一般无始无终,充满了超脱世俗的意味。
颔联“鹤巢冷落留残月,蝶梦依稀散晓风”进一步描绘了高僧修行环境的静谧与清冷。鹤巢的冷落象征着高僧远离尘嚣,与世隔绝;残月的留痕则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而蝶梦的依稀与晓风的轻拂,则是自然界的宁静与高僧内心世界的和谐统一。
颈联“法性尽随流水去,影堂惟许白云通”则表达了高僧对佛法的深刻理解和追求。法性,即佛法的本质,随着流水远去,象征着高僧对佛法的领悟和实践。而影堂中,只有白云能够进入,寓意高僧的精神世界纯净而高洁,只有真正纯净的心灵才能触及。
尾联“一灯不灭谁相守,夜雨僧雏泣烬红”则是对高僧离世后情景的想象。一灯长明,象征着高僧的精神永存,无人能为其守候,只有夜雨中的小和尚在哭泣,红烬代表了高僧生命的结束,但其精神之火却永不熄灭,继续照亮着后来者前行的道路。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哲思,展现了高僧元鉴上人的修行境界和离世后的永恒精神,表达了对高僧的深切缅怀与敬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