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并序(其二十七)

得钱自吃用,留著匮里重。

一日厥摩师,空得纸钱送。

死入恶道中,量由罪根重。

埋向黄泉下,妻嫁别人用。

智者好思量,为他受枷棒。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反映了唐代诗人王梵志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与批判。通过简练的语言,诗人描绘了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不公。

首句“得钱自吃用,留著匮里重”,形象地展现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金钱的追求与使用。钱在手时,人们会将其用于满足自己的需求或储藏以备不时之需,体现了人类对物质财富的渴望和依赖。

接着,“一日厥摩师,空得纸钱送”揭示了生命的脆弱和无常。这里提到的“厥摩师”可能是指道士或和尚,他们通过念经、做法事等方式为逝者祈福。然而,即便如此,人死后仍需“空得纸钱送”,意味着生前的财富和努力在死亡面前变得毫无意义,只能以虚幻的形式寄托哀思。

“死入恶道中,量由罪根重”进一步探讨了因果报应的观念。在佛教文化中,人的行为会决定其来世的命运,善行可使人生入善道,恶行则可能导致恶道。这里的“罪根重”暗示了个人道德行为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对死后命运的影响。

“埋向黄泉下,妻嫁别人用”则描绘了死亡后家庭关系的变化。亲人去世后,他们的财产和地位往往会发生转移,甚至影响到配偶的生活。这种描述既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也是对人性复杂性的探讨。

最后,“智者好思量,为他受枷棒”表达了对智慧的推崇。真正的智者能够从生活的点滴中汲取教训,思考生命的意义,并为他人的苦难而感到悲痛。这句话暗示了智慧不仅在于个人的成就,更在于对他人福祉的关怀和理解。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故事,深刻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命运的不公、因果报应的观念以及对智慧的追求,展现了王梵志独特的思想深度和人文关怀。

收录诗词(353)

王梵志(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约唐初数十年间在世。幼时家境尚殷富,多读诗书,曾有妻室儿女,中年后家业败落,遂皈信佛教。晚况萧条,享年逾七十。喜作诗宣弘佛理,劝诫世人,多用村言俚语,唐时民间流传颇广。有集

  • 籍贯:卫州黎阳

相关古诗词

诗并序(其二十八)

当乡何物贵,不过五里官。

县局南衙点,食并众厨餐。

文簿乡头执,馀者配杂看。

差科取高户,赋役数千般。

处分须平等,并檑出时难。

职任无禄料,专仰笔头钻。

管户无五百,雷同一概看。

愚者守直坐,黠者馺馺看。

形式: 古风 押[寒]韵

诗并序(其二十九)

愚人痴涳涳,锥刺不转动。

身著好衣裳,有钱不解用。

贮积留妻儿,死得纸钱送。

好去更莫来,门前有桃棒。

形式: 古风

诗并序(其三十)

愚人痴涳涳,常守无明冢。

飘入阔海中,出头兼没顶。

手擎金玉行,不解随身用。

昏昏消好日,顽皮不转动。

广贪世间乐,故故招枷棒。

罪根渐渐深,命绝何人送。

积金作宝山,气绝谁将用。

形式: 古风

诗并序(其三十一)

兀兀贪生业,憨人合脑痴。

漫作千年调,活得没多时。

急手求三宝,愿入涅盘期。

杓柄依僧次,巡到厥摩师。

形式: 古风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