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人三桥(其一)

笳鼓下层台,旌旗转长屿。

桥响骛归轩,溪明望行炬。

形式: 五言绝句 押[语]韵

翻译

军乐声中,队伍从高台下走过,
旗帜飘扬,穿越长长的岛屿。

注释

笳鼓:军中的乐器,如胡笳和战鼓。
层台:高层的平台或观景台。
旌旗:用于指挥或标志的旗帜。
转:移动,旋转。
长屿:长形的岛屿。
桥响:桥上传来的声响。
骛:疾速,快速。
归轩:归来的车辆或马车。
溪明:清澈的溪流。
行炬:行进中的火把。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边塞或军事活动的场景。"笳鼓下层台"写出了军乐声在低矮的平台上回荡,显示出军队的威严与行动。"旌旗转长屿"则展现了旗帜飘扬,队伍穿越长岛的壮观画面,体现了行进中的节奏与气势。

"桥响骛归轩"一句,通过桥上传来的车马声,暗示了战士们归心似箭,急于返回营地的心情。"溪明望行炬"则进一步描绘了夜晚行军的情景,明亮的火把映照在清澈的溪水上,既增添了神秘感,也展示了夜间行军的艰辛与秩序。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简练的笔触,通过听觉和视觉的描绘,展现了边塞生活的紧张与壮丽,表达了诗人对军旅生活的独特感受和对戍边将士的敬意。

收录诗词(1170)

欧阳修(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 字:永叔
  • 号:醉翁
  • 籍贯: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
  • 生卒年:1007-1072

相关古诗词

和圣俞李侯家鸭脚子

鸭脚生江南,名实未相浮。

绛囊因入贡,银杏贵中州。

致远有馀力,好奇自贤侯。

因令江上根,结实夷门秋。

始摘才三四,金奁献凝旒。

公卿不及识,天子百金酬。

岁久子渐多,累累枝上稠。

主人名好客,赠我比珠投。

博望昔所徙,蒲萄安石榴。

想其初来时,厥价与此侔。

今也遍中国,篱根及墙头。

物性久虽在,人情逐时流。

惟当记其始,后世知来由。

是亦史官法,岂徒续君讴。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和圣俞唐书局后丛莽中得芸香一本之作用其韵

有芸黄其华,在彼众草中。

清香濯晓露,秀色摇春风。

幸依华堂阴,一顾曾不蒙。

大雅彼君子,偶来从学宫。

文章高一世,论议伏群公。

多识由博学,新篇匪雕虫。

唱酬烂众作,光辉发幽丛。

在物苟有用,得时宁久穷。

可嗟凡草木,粪壤自青红。

形式: 古风 押[东]韵

和圣俞感李花

昨日摘花初见桃,今日摘花还见李。

晴风暖日苦相催,春物所馀知有几。

中年多病壮心衰,对酒思归未得归。

不及墙根花与草,春来随处自芳菲。

形式: 古风

和圣俞聚蚊

颓阳照穷巷,暑退凉风生。

夫子卧环堵,振衣步前楹。

愁烟四邻起,鸟雀喧空庭。

馀景蔼欲昏,众蚊复薨薨。

群飞岂能数,但厌声营营。

抱琴不暇抚,挥麈无由停。

散帙复归卧,咏言聊写情。

覆载无巨细,善恶皆生成。

朽木出众蠹,腐草为飞萤。

书鱼长阴湿,醯鸡由郁蒸。

豕鬣固多虱,牛闲常聚虻。元气或台郁,?之为孽腥。

卑臭乃其类,清虚非所经。

华堂敞高栋,绮疏仍藻扃。

金釭莹椒壁,玉壶含夜冰。

终朝事薰祓,岂敢近檐甍。

富贵非苟得,抱节居茅衡。

阴墙百虫聚,下偃众秽盈。

何尝曲肱乐,但苦聚雷声。

江南美山水,水木正秋明。

自古佳丽国,能助诗人情。

喧嚣不可久,片席何时征。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