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灭胡歌三绝(其二)

中原杂种莫相侵,皎日安能翳尺阴。

酋首终须悬汉阙,帝羓久在杀胡林。

形式: 乐府曲辞 押[侵]韵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郭之奇所作的《拟灭胡歌三绝》中的第二首,表达了一种坚定的民族立场和强烈的复仇情绪。

首句“中原杂种莫相侵”,直截了当地表达了对入侵者的警告,强调了保卫中原领土的决心。“中原”代表了汉族的居住地和文化中心,“杂种”一词则暗含了对非汉族入侵者的贬低和排斥,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防御意识。

次句“皎日安能翳尺阴”,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以“皎日”象征光明正大的正义事业,而“尺阴”则代表了短暂的黑暗或邪恶势力。这句话意在表明,尽管邪恶势力可能一时遮蔽了正义的光芒,但最终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光明将永远照耀大地。

后两句“酋首终须悬汉阙,帝羓久在杀胡林”,进一步阐述了对敌人的严厉态度和最终胜利的信念。这里“酋首”指的是敌军的首领,“汉阙”和“杀胡林”都是象征性的地点,前者代表了汉族的权力中心,后者则暗示了战场或战斗的地点。这两句诗表达了彻底消灭敌人的决心,并且预言了敌人首领的最终命运——被悬挂在象征汉族权力的汉阙之上,以此作为对叛乱和侵略行为的惩罚。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强烈的语言和鲜明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国家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的坚决捍卫,以及对敌人无情打击的决心。它不仅是一首战斗的号角,也是对历史正义的呼唤。

收录诗词(1872)

郭之奇(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正夫、玉溪。为南明大臣,历任南明文渊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相当宰相)兼吏部尚书、兵部尚书,率军转战闽粤滇黔抗清,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在广西桂林为清将韦永福所俘,翌年殉国。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追谥忠节

  • 字:仲常
  • 号:菽子
  • 籍贯:广东揭阳县榕城东门(今广东揭阳市榕城区)
  • 生卒年:1607年-1662年

相关古诗词

拟灭胡歌三绝(其三)

西风一夜扫东胡,南狩从兹奠北都。

□□千年调玉烛,神州十载罢金□。

形式: 乐府曲辞 押[虞]韵

仲秋二十八大墟道中念五节再期感吟二律(其一)

潮水同归事若何,伤心咫尺蔽幽萝。

飞华几散漻天色,落叶空随瘴海波。

独恨三秋霜与露,谁怜百岁尔和他。

已能梦接今如此,未必形销遂可磨。

形式: 乐府曲辞 押[歌]韵

仲秋二十八大墟道中念五节再期感吟二律(其二)

真成死别又逢秋,惜往悲回岂自繇。

玉露何心依草滴,青山作意抱林浮。

行云就我生遥色,哀壑从人赴远流。

负尔当年非一事,空依九辨聚千愁。

形式: 乐府曲辞 押[尤]韵

阳江重阳九日之会九人暮雨催秋作九秋篇

细雨催秋秋欲破,黄花入梦难轻过。

在水苍蒹日系思,满庭霜叶时相播。

群飞刺天尔何物,劲翮横霄馀一个。

东南有美尽翩翩,新亭洒涕同惊坐。

坐中顗导是阿谁,戮力神州安敢惰。

九日鼍江共一杯,万里燕云留一唾。

朝搴兰露休言渴,夕餐菊英休言饿。

此日高怀未陟高,千秋大事应图大。

殊方旧国两关情,涧白峰寒双拂座。

眼外茱萸凭细看,樽前芩隰时堪和。

此意寥寥独问秋,秋光岂令秋云驮。

形式: 乐府曲辞 押[个]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