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别余生生

升高望千里,我心伤如何。

何况千里外,送子归岩阿。

岩穴匪君乡,甲第在京华。

莽莽戎马时,伏处亦已多。

霖雨不泽物,积之犹为波。

至人不为龙,无乃将为蛇。

及时念先人,匪独为君歌。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答别余生生》是明末清初诗人陈恭尹所作,情感深沉,意境深远。

首句“升高望千里”,诗人站在高处远眺,目光触及千里之外,内心却满是忧伤与感慨。接着,“我心伤如何”,直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痛苦与无奈。接下来的“何况千里外,送子归岩阿”,不仅描绘了送别的情景,更蕴含了对远方友人的深切关怀和不舍。

“岩穴匪君乡,甲第在京华”两句,对比了友人所在之地与友人的家乡,表达了对友人远离故乡的同情。紧接着,“莽莽戎马时,伏处亦已多”则揭示了当时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以及在这样的时代中,人们不得不隐居避世的现实。

“霖雨不泽物,积之犹为波”运用比喻,以雨水喻时代的风雨,形象地描绘了社会环境的恶劣,即使雨水再多,也无法滋养万物,反而可能成为洪水,带来更大的破坏。这一句也暗含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忧虑和批判。

“至人不为龙,无乃将为蛇”则是对人性的深刻反思。诗人借龙与蛇的比喻,探讨了人在逆境中的选择与命运。龙象征着高贵与成功,而蛇则代表了卑微与困境。诗人似乎在问:真正的智者,在面对艰难困苦时,是否会选择成为那条默默无闻的蛇,还是追求那条看似光鲜亮丽但充满风险的龙?

最后,“及时念先人,匪独为君歌”表达了诗人对先人的怀念与敬仰,同时也提醒自己和他人,不应只关注个人的情感或友情,而应时刻铭记历史与传统的价值,这是对友情的升华,也是对社会责任的体现。

整首诗情感丰富,既有对友情的深情厚谊,也有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以及对人性的深入思考,展现了诗人深厚的人文关怀和独特的艺术视角。

收录诗词(1900)

陈恭尹(明末清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初号半峰,晚号独漉子,又号罗浮布衣,汉族。著名抗清志士陈邦彦之子。清初诗人,与屈大均、梁佩兰同称岭南三大家。又工书法,时称清初广东第一隶书高手。有《独漉堂全集》,诗文各15卷,词1卷

  • 字:元孝
  • 籍贯:广东顺德县(今佛山顺德区)龙山乡
  • 生卒年:1631 ~1700

相关古诗词

进帆石门怀古

春至景渐暄,舟行日堪玩。

矧抱昔人心,而怀斯世叹。

平陂互倚伏,今古如宵旦。

石门虽夙游,风物亦殊观。

积峡启奔流,平沙衍高岸。

帆回断飙急,棹去馀萍散。

融融出渚云,役役将归雁。

卷舒宁自期,寒暑为谁换。

浮生贵不朽,金石有销烂。

仰羡楼船人,英声烜西汉。

形式: 古风

赠别陈岱清司李

旌旗集枉渚,舟楫辞河湄。

玄冬首北路,白日方南驰。

霜江无浊流,落叶纵横飞。

扬越非殊乡,山川中间之。

离别忽千里,浩歌临路岐。

形式: 古风

乙巳清明日拟杜七歌(其一)

我祖之冢萝山阳,昔者沃土今遐荒。

十里燃烽五里堠,白日黯黯旗飞扬。

手栽三松何松长,谁其守者豺与狼。

呜呼一歌兮歌声促,海隅是日家家哭。

形式: 古风

乙巳清明日拟杜七歌(其二)

有墓有墓江一隅,我之祖妣从其姑。

连山百里郁相望,雕虎白昼乘黄狐。

牂牁水长坠飞乌,篙师较计钱有无。

呜呼二歌兮歌不得,苍天贫我曷有极。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