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年迈多病的僧人接受朝廷恩赐,重拾活力,游历山水的情景。诗中充满了禅意与自然之美。
首句“老病蒙恩逐热还”,开篇即点明了僧人的身份和处境,他因年老体弱而受到朝廷的恩赐,得以离开尘世的喧嚣,前往温暖之地。这既体现了朝廷对僧人的尊重与关怀,也暗示了僧人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宝泉颁赐起衰颜”一句,通过“宝泉”这一象征物,展现了僧人精神状态的转变。泉水被视为灵性之源,此处不仅指物质上的赐予,更寓意着精神上的滋养,使僧人焕发新生,面容焕然一新。
“木杯度月百花外,槲笠挂云双树间”两句,运用了生动的意象,描绘了僧人在月光下手持木杯,漫步于花丛之外,头戴槲笠,身影隐于云雾之中,双树之间的情景。这种画面充满了宁静与和谐,仿佛置身于远离尘嚣的仙境,表达了诗人对僧人超脱世俗、亲近自然生活的赞美。
“咒罢龙公斋鼓寂,讲馀狮子定钟闲”则进一步展示了僧人的修行生活。在完成对龙神的祈福仪式后,斋堂内鼓声寂静,说明了僧人内心的平静与专注;讲经结束后,狮子座上的定钟悠然自鸣,象征着内心的安定与智慧的传承。这两句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了僧人修行的严谨与深邃。
最后,“也知去住无心好,浑似当时未出山”两句,表达了僧人对自由与平静生活的向往,无论是去是留,都以一颗无心的态度面对,仿佛回到了最初未踏入红尘之时的状态。这种超脱世俗、回归本真的心境,是对人生最高境界的追求与实现。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僧人生活场景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其超凡脱俗的精神世界,以及对自然与内心的深刻感悟,充满了禅宗思想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