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传灯录示诸子

大鼎知难一手扛,此心已自十年降。

旧存古镜磨无力,近喜三更月到窗。

早岁文章真自累,一生忧患信难双。

从今父子俱清净,共说无生或似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江]韵

翻译

大鼎之重难以一手承担,我内心对它俯首已久。
旧时的古镜磨损严重,如今深夜月光却照进窗棂让我欢喜。
年轻时追求文学才华实为劳累,一生忧虑困苦难以言表。
从今往后,我和儿子都能心境清净,共同谈论无生之境或许如庞然大观。

注释

大鼎:巨大的鼎。
难:困难。
一手:单手。
扛:举起。
此心:我的内心。
十年:多年。
降:屈服。
古镜:古老的镜子。
磨无力:磨损严重。
三更:深夜。
月到窗:月光照进窗户。
早岁:年轻时。
文章:文学创作。
真自累:确实很累。
忧患:忧虑困苦。
信难双:难以承受。
父子:父子两人。
俱:都。
清净:心境清净。
无生:无生之境,佛教中指超越生死轮回。
似庞:如同宏大景象。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读传灯录示诸子》,诗人以大鼎为喻,表达自己对于人生重担和内心变化的感慨。"大鼎知难一手扛"象征着生活的艰难和责任的重大,而"此心已自十年降"则揭示了诗人历经十年的心境转变,可能是指对名利的淡泊或对世事的看透。

"旧存古镜磨无力,近喜三更月到窗"通过古镜的磨损和深夜月光的照耀,寓言岁月流逝和个人心境的宁静。"早岁文章真自累"回忆年轻时过于追求文章功名,如今感到那是人生的累赘。

"一生忧患信难双"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忧虑与困苦的深刻体验,认为它们难以并存。最后两句"从今父子俱清净,共说无生或似庞",诗人希望从此能与家人共享清静生活,谈论佛教中的无生之理,流露出对超脱世俗的向往,以及对庞居士(庞蕴)般智慧生活的仰慕。

整体来看,这首诗是苏辙在阅读佛经后,以个人经历和感悟,对子女进行的人生教诲,既有对过去的反思,也有对未来的期许。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逢章户掾赴澧州

江船不厌窄,船窄始宜行。

风里长先过,滩头一倍轻。

迎亲无恶处,禄养胜躬耕。

澧上春兰早,犹堪吊屈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陪毛君游黄仙观

李叟仙居仍近市,黄公道院亦依城。

定应昔日山林地,未有今时鸡犬声。

白鹤翻飞终不返,黄冠憔悴只躬耕。

试从车骑寻遗迹,恐有居人解养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高邮赠别杜介供奉

淮南鱼米年年贱,直便归休无俸钱。

锦背图书何益事,尘生弦筦正参禅。

逢人未废一樽酒,送客长随百里船。

世上得如君自在,不须开府事开边。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堂成不施丹雘唯纸窗水屏萧然如野人之居偶作

高栋虚窗五月凉,客来扫地旋焚香。

白云低绕明月观,涨海东流清暑堂。

病久渴心思沆瀣,梦回馀念属潇湘。

老人夫妇修行久,此处从今是道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