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荆人有遗弓,索之将奚为。
且荆人遗之,乃荆人得之。
孔子闻之曰,去其荆可耳。
老聃闻则曰,去其人可矣。
天下有至公,孔聃得其理。
天地且弗有,莫知其所始。
这首诗名为《古诗十首(其二)》,作者是元代诗人张雨。诗的内容主要围绕着一个寓言故事展开,讲述了一个关于弓箭失而复得的故事。荆人丢失了弓,却试图找回,但诗人认为既然弓是被丢弃的,那么找到它的也是失主荆人,不必特意索回。孔子强调的是去除主观偏见,认为应该从事件本身出发;而老聃则进一步指出,应从更深层次理解,不必执着于具体的人,因为事物的本质超越了个人的得失。
诗中蕴含的哲理是,世间万物皆有其自然规律,不必过于纠结于表面现象,应追求一种超脱和公正的态度。最后两句“天地且弗有,莫知其所始”更是深化了这种无为而治的思想,表达了对天地间至理的探寻和对未知起源的好奇。整体上,这是一首富有智慧与人生哲理的短诗。
不详
道名嗣真,道号贞居子曾从虞集受学,博学多闻,善谈名理。诗文、诗文、书法、绘画,清新流丽,有晋、唐遗意。年二十弃家为道士,居茅山,尝从开元宫王真人入京,欲官之,不就
墨子叹染丝,所叹一何长。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奚独染丝然,染国在所当。
有染如伊皋,禹汤称圣王。
殷纣染恶来,既染国亦亡。
染士如孔聃,死久道弥光。
鲁君聘颜阖,踰垣避使者。
我非恶富贵,君胡独不舍。
全生以为上,迫生以为下。
当知得道人,治国其土苴。
虞人百里奚,所鬻五羊皮。
有得其说者,乃是公孙枝。
献诸秦穆公,四境不足治。
贤者倘不遇,后世谁当知。
昔者齐桓公,往见小臣稷。
一日凡三至,欲见且弗得。
骜爵固轻主,骜霸亦轻士。
大夫纵骜爵,骜霸吾敢尔。
所以终见之,不为从者止。
谁云内行缺,论霸亦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