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靖早间帖赞

道之在人,日用皆其事也。

待物必诚,所以达乎义也。

延平之津,伊洛之涯涘也。

笔端波澜,亦可想其似也。

形式:

翻译

道存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地体现在每一件事上。
对待事物必须真诚,这样才能符合道义的原则。
延平之津指的是某个渡口,伊洛之涯涘则可能指伊水和洛水的交汇处。
从笔端流淌出的波澜,也能让人想象到其深远的意境。

注释

道:道德、道理。
日用:日常生活。
皆:都。
其:它的。
事:事情。
待:对待。
诚:真诚。
所以:因此。
达:达到。
乎:于。
义:道义。
延平之津:某个渡口(可能指地名)。
伊洛:伊水和洛水。
涯涘:水边、河岸。
笔端:笔下。
波澜:比喻生动的情节或情感起伏。
似:相似、仿佛。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岳珂对杨文靖早间书帖的赞誉。诗中强调了道德之道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认为人们待人接物时应保持真诚,以此体现道义。诗人将杨文靖的书法风格与洛阳伊水边的广阔景象相联系,暗示其作品如江河波澜,富有深远意蕴。整体上,这首诗赞美了杨文靖的书法艺术和其背后所蕴含的人格魅力。

收录诗词(770)

岳珂(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南宋文学家。晚号倦翁。寓居嘉兴(今属浙江)。岳飞之孙,岳霖之子。宋宁宗时,以奉议郎权发遣嘉兴军府兼管内劝农事,有惠政。自此家居嘉兴,住宅在金佗坊。嘉泰末为承务郎监镇江府户部大军仓,历光禄丞、司农寺主簿、军器监丞、司农寺丞。嘉定十年(公元1217),出知嘉兴。十二年,为承议郎、江南东路转运判官。十四年,除军器监、淮东总领。宝庆三年(公元1227),为户部侍郎、淮东总领兼制置使

  • 字:肃之
  • 号:亦斋
  • 籍贯:相州汤阴(今属河南)
  • 生卒年:公元1183~公元1243

相关古诗词

汪忠定栗冽帖赞

黄霸为相,功名减于治郡。尺或不足,而有馀于寸。

文翰声迹,百年一瞬。

遗帖得于其家,殆亦足以传信。

形式:

汪彦章誉望求贤荐书三帖赞

纳交以道,不殊乎丘园。观政以人,叹息于求贤。

言情以真,无事乎胁肩。

此前辈之流风,今不复见者几百年矣。

使览者跫然曰:古道之存,存乎尺笺,盍思乎勉旃。

则如宝真者,亦将预有荣焉。

形式:

沈睿达书简帖赞

梦溪笔谈载公之论书曰:书之神韵虽得于心,书之法度必资于学。

分制有法,均停相若,三四合体,上下齐脚,多寡不牵,乃异世作。

今视其帖,信乎其嗜之专而见之卓也。

虽然,艺在当家,习亦有源,存中瞻前,文通比肩。

顾翰墨文章之不殊,而俱未若公之知言。

知言伊何,以神合天。古人之良,意在笔前。

形式:

苏文定衙前至京湖三口帖赞

周禾同颖,赵玉连璧。层见间出,又其伟特。

有美颍滨,味道自得。

既相师于父子,又斋驱于翰墨。

吾评其人,概犹可识。

盖严重端肃者老泉之教,而淳劲迈往者长公之德。

谓余不信,视此手泽。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