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鸡头关一带的壮丽景色与生动的自然生态。首句“南山忽已尽,纳纳褒城春”以南山的尽头作为背景,展现出褒城春天的勃勃生机,营造了一种开阔而充满希望的氛围。接着,“汉水原通蜀,巴山不过秦”两句,通过地理的描述,勾勒出一条连接四川与陕西的水路通道,同时也暗示了历史的变迁和地域的界限。
“烧荒熊出坝,树密虎窥人”则转向对自然界的生动描绘,熊在烧荒后的坝地上活动,虎在茂密的树林中窥视人类,这些场景不仅展现了大自然的野性与生命力,也暗含着一种原始与未知的魅力。最后,“铭德昆吾者,还应问钓纶”一句,似乎在探讨道德与行为的意义,或许是在鼓励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也不忘内心的修养与道德的追求,体现了诗人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深邃的人文思考,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探索,是一首富有意境和情感深度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