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意二首(其二)

东篱采秋菊,秋菊清且香。

采之欲寄谁,聊以寓感伤。

感伤何所思,故人天一方。

故人日以远,思君岂能忘。

瞻望兮弗及,西山倾夕阳。

黄昏人倚楼,一声笛何长。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翻译

在东边的篱笆旁采摘秋菊花,秋菊花清新且香气四溢。
采摘了它们想要送给谁呢?姑且借此寄托我的哀伤情绪。
这份哀伤源自什么思绪?老朋友远在天边。
旧友一天天地离我越来越远,思念之情怎能忘怀。
遥望远方却无法触及,西山上的夕阳正在倾斜。
黄昏时分,我独自倚靠在楼上,悠长的笛声格外凄凉。

注释

东篱:篱笆,古代农舍常用来围住庭院。
秋菊:秋季盛开的菊花,象征高洁。
寓:寄托,表达情感。
故人:老朋友,旧识。
天一方:形容相隔遥远。
瞻望:远望,眺望。
夕阳:傍晚的太阳。
倚楼:靠着楼窗,形容孤独或忧郁。
笛:中国古代吹奏乐器,声音悠长。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秋天采菊的景象,菊花清香却引发了诗人的感伤。诗人想要将菊花寄送给某个人,却是为了寄托自己的思念之情。这种情感来源于对远方旧友的怀念,他们如今天各一方,随着时间的流逝,距离感只会越来越远。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旧友无法忘怀的情愫。

"瞻望兮弗及,西山倾夕阳"两句,则是通过景物描写来强化这种无尽的思念之情。诗人凝视着远方,却无法到达心中的所向;西山的傍晚阳光倾泻而下,更增添了一种时间流逝、光阴荏苒之感。

最后两句"黄昏人倚楼,一声笛何长"则是画面与声音的结合,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有些许孤寂的情境。黄昏时分,人们倚靠在楼上,或许是在聆听那悠扬的笛声,而这笛声之所以显得格外长久,是因为它伴随着诗人的情感,似乎也在诉说着相似的忧愁和孤独。

整首诗通过菊花、景物与音乐三者交织出一幅秋日怀旧图,让人读来仿佛能感受到那份淡淡的哀愁与无尽的思念。

收录诗词(188)

王义山(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宋初文学大家王禹偁的后裔。精《易》学,善词赋。宋末进士二十四年卒,年七十四。其诗学刘克庄,王士禛《池北偶谈》卷一八讥其为“下劣诗魔,恶道坌出”、“酸腐庸下”。《四库全书总目》谓其“诗文皆沿宋季单弱之习,绝少警策”(卷一六六)。著《稼村类稿》三十卷,有明正德刻本、万历刻本、《四库全书》本。《全宋诗》卷三三五二至三三五四录其诗三卷。文收入《全元文》。事迹见本集卷二九自作墓志铭、《元诗选》二集甲集

  • 字:元高
  • 号:稼村
  • 籍贯:富州(今江西丰城)
  • 生卒年:1214——1287

相关古诗词

对厅致语口号

八叶蓂香夏气清,坤闱有庆佛同生。

枫宸称寿云霄迥,苹野沾恩雨露深。

祚永万年齐晋福,孝濡九有乐升平。

电枢又报祥光绕,需拜扬休天子明。

形式: 七言律诗

冷舍偶成示儿

悔著当初误出山,无聊情绪几多般。

尽教茅舍云遮断,已约梅花月送还。

旅兴须凭酒消遣,家书不住报平安。

逢人休道为官好,骨肉团栾胜做官。

形式: 七言律诗

和胡方湖雪韵

麻姑粒米撒天葩,山色模糊未尽遮。

月斧凿天飞下屑,风刀剪水簇成花。

有时觅句寻欧约,不惯斟羔学党家。

呵手撚梅窗下看,只嫌红蒂带村些。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和康节天意为人二吟(其一)

一毫矫揉不安然,人众岂能终胜天。

透出梦关方是觉,要从心地自澄源。

人能穷理始知命,事到容心便费言。

造物安排都已定,道中浩浩而渊渊。

形式: 七言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