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康节天意为人二吟(其一)

一毫矫揉不安然,人众岂能终胜天。

透出梦关方是觉,要从心地自澄源。

人能穷理始知命,事到容心便费言。

造物安排都已定,道中浩浩而渊渊。

形式: 七言律诗

翻译

一丝过分的做作都不自然,众人怎能始终战胜天意。
只有通过梦境的解脱才能真正醒来,内心深处需要自我净化。
只有深入理解事物本质才能明白命运,一旦事情涉及个人情感就难以言表。
万物的安排都是注定的,大道之中深邃而广大。

注释

矫揉:过分做作。
岂:怎能。
胜天:战胜天意。
梦关:梦境的解脱。
觉:醒来。
心地:内心深处。
穷理:深入理解事物本质。
知命:明白命运。
容心:涉及个人情感。
造物:万物。
安排:注定的安排。
浩浩:广大。
渊渊:深邃。

鉴赏

这首诗是宋末元初诗人王义山的作品,名为《和康节天意为人二吟(其一)》。从诗中可以感受到作者深厚的哲理思考和对生命、命运的深刻理解。

“一毫矫揉不安然,人众岂能终胜天。” 这两句表达了人与自然、天道之间力量对比的无奈。"一毫"象征微小之力,"矫揉"指的是勉强、不自然的状态,而"不安然"则说明这种状态是短暂且难以持续的。后半句直接点出了人与天道相比,终究无法长久占据优势。

“透出梦关方是觉,要从心地自澄源。” 这两句诗意在于指引读者超越表象世界(梦关),追求内心的清明和真实。"澄源"意味着心灵的澄清,回到本真的状态。

“人能穷理始知命,事到容心便费言。” 这两句则讨论了人的认识极限与生命的理解。"穷理"指的是深入探究道理至尽头,而"始知命"则是说只有当人彻底了解了自然规律和宇宙真理时,才能真正领悟生命的意义。

最后,“造物安排都已定,道中浩浩而渊渊。” 这两句诗表达了一种宿命论的观点,即万物、包括人的命运,都已经被安排妥当。"道中浩浩而渊渊"则形容宇宙真理和自然法则的宏大无边,同时也表现了其深不可测的特性。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人与天、生命与命运的思考,表达了一种顺应自然、追求心灵澄明的哲学思想。

收录诗词(188)

王义山(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宋初文学大家王禹偁的后裔。精《易》学,善词赋。宋末进士二十四年卒,年七十四。其诗学刘克庄,王士禛《池北偶谈》卷一八讥其为“下劣诗魔,恶道坌出”、“酸腐庸下”。《四库全书总目》谓其“诗文皆沿宋季单弱之习,绝少警策”(卷一六六)。著《稼村类稿》三十卷,有明正德刻本、万历刻本、《四库全书》本。《全宋诗》卷三三五二至三三五四录其诗三卷。文收入《全元文》。事迹见本集卷二九自作墓志铭、《元诗选》二集甲集

  • 字:元高
  • 号:稼村
  • 籍贯:富州(今江西丰城)
  • 生卒年:1214——1287

相关古诗词

夜宿严陵舟中

好风特地送帆开,刺破芦花雪几堆。

浪里烟波渔唱歇,岸头更点雁声催。

船空载取月同去,蓬破偷将天入来。

拂早起看鸥睡醒,笑侬抹过子陵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枕上闻风

风撼林间万窍开,耳边雨带暮潮来。

似知书困难为觉,刚把天声为唤回。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灰]韵

送允中斋王参政入闽

未到三山声已雷,此行正好趁梅开。

榜文争看乖崖押,士类欢呼常衮来。

不信闽中能独占,要令天下总春回。

江西争得公来定,只怕朝家有诏催。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送孙纠弹归镇江

不待文公立学规,士当无愧此深衣。

无人可纠孰挑达,有过不弹谁是非。

不怕转喉能触讳,自言垂老盍知归。

只从北固山头处,直道留为晚景辉。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