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伯扬守虢

华山东麓秦遗民,当时依山来避秦。

至今风俗含古意,柔桑绿水招行人。

行人掉臂不回首,争入崤函土囊口。

惟有使君千里来,欲饮三堂无事酒。

三堂本来一事无,日长睡起闻投壶。

床头砚石开云月,涧底松根斸雪腴。

山棚盗散人安寝,劝买耕牛发陈廪。

归来只作水衡卿,我欲携壶就君饮。

形式: 古风

翻译

住在华山东麓的秦朝遗民,当年为了躲避战乱选择依山而居。
直到现在,这里的风俗还保留着古老的韵味,清泉绿树吸引着过往的行人。
过客们毫不回头,争先恐后地进入崤函之地,仿佛被口袋般的地形所吸引。
只有您千里迢迢而来,想品尝这无事酒,享受闲适时光。
这三堂本就空闲无事,白天漫长,人们常常午睡后听到投壶游戏的声音。
床头的砚石映照着云月,山涧深处的松根下挖掘出雪白的肥沃土壤。
山贼散去,人们安心入睡,村里鼓励购买耕牛,打开仓库发放粮食。
回来后,你将成为水衡卿这样的官员,我希望能和你一起持壶畅饮。

注释

华山东麓:华山脚下。
秦遗民:秦朝遗留下来的居民。
避秦:逃避秦朝的战乱。
风俗:当地的习俗。
柔桑:柔软的桑树。
崤函:古代关隘名。
三堂:指官署或住宅中的厅堂。
投壶:古代的一种游戏,类似现在的飞镖。
云月:形容砚石的光泽如云月般明亮。
斸:挖掘。
陈廪:储存陈粮的仓库。
水衡卿:古代官职,掌管皇家园林、池沼等事务。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华山脚下的宁静生活图景,诗人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述和对历史遗迹的点缀,表达了自己对远离尘嚣、隐居田园生活的向往。

"秦遗民"一句,点出了时间的流转和历史的沉淀,华山东麓曾是古人避难之地,如今这里的人们仍保留着古朴的风俗。"柔桑绿水招行人"描绘了景色之美,使人忍不住想要驻足。

接下来的几句写出了诗人对这片土地的深情,"争入崤函土囊口"表明了人们对这里的向往,而"惟有使君千里来"则突显出王伯扬守虢的不易和珍贵。

"三堂本来一事无"以下几句,则是诗人在描述自己的生活状态,既有闲适自得之感,也透露出对友人的思念。"床头砚石开云月"等句子,生动地展现了诗人日常的书卷与墨香生活。

最后,"山棚盗散人安寝"和"劝买耕牛发陈廪"两句,是对田园生活的进一步描写,表达出一种宁静而又充实的农村生活。"归来只作水衡卿"则是诗人表明即使回到这里,也愿意做一个隐逸者,而"我欲携壶就君饮"则是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希望能够与之共享这份宁静。

总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赏,更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交织,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心境。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道者院池上作

下马逢佳客,携壶傍小池。

清风乱荷叶,细雨出鱼儿。

井好能冰齿,茶甘不上眉。

归途更萧瑟,真个解催诗。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次韵子由送千之侄

江上松楠深复深,满山风雨作龙吟。

年来老干都生菌,下有孙枝欲出林。

白发未成归隐计,青衫傥有济时心。

闭门试草三千牍,仄席求人少似今。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题文与可墨竹,并叙

斯人定何人,游戏得自在。

诗鸣草圣馀,兼入竹三昧。

时时出木石,荒怪轶象外。

举世知珍之,赏会独予最。

知音古难合,奄忽不少待。

谁云生死隔,相见如龚、隗。

形式: 古风

次韵钱舍人病起

床下龟寒且耐支,杯中蛇去未应衰。

殿门明日逢王傅,櫑具争先看不疑。

坐觉香烟携袖少,独愁花影上廊迟。

何妨一笑千痾散,绝胜仓公饮上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