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海昌城楼望海

百川浩皆东,元气流不息。

混茫自太古,于此见容德。

积阴涨玄涛,万里失空色。

鸿鹄去不穷,鱼龙变莫测。

朝登兹楼望,动荡豁胸臆。

始知沧溟大,外络九州域。

日出水底宫,烟生岛中国。

宽疑浸天烂,怒欲吹地昃。

常时烈风兴,海若不受职。

长堤此宵溃,频劳负薪塞。

况今艰危际,民苦在垫溺。

有地不可居,澒洞风尘黑。

安得击水游,图南附鹏翼。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名为《登海昌城楼望海》,是明代诗人高启所作。诗中描绘了诗人站在海昌城楼上远眺大海的壮丽景象,通过生动的比喻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大海的广阔无垠与变幻莫测。

首句“百川浩皆东,元气流不息”以百川东流喻指时间的流逝,元气不息象征生命的永恒,表达了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接着“混茫自太古,于此见容德”则将目光投向遥远的过去,赞美大海包容万物的品德。

“积阴涨玄涛,万里失空色”描绘了海面波涛汹涌,阴云密布,连天空的颜色都失去了,展现出大海的深邃与神秘。接下来“鸿鹄去不穷,鱼龙变莫测”通过鸿鹄与鱼龙的活动,进一步强调了大海的辽阔与不可预测性。

“朝登兹楼望,动荡豁胸臆”写出了诗人站在城楼上远眺大海时内心的震撼与开阔。紧接着“始知沧溟大,外络九州域”表达了诗人对大海之大的惊叹,以及它与整个世界的紧密联系。

“日出水底宫,烟生岛中国”描绘了日出时分,阳光照耀在海面上,仿佛宫殿浮于水面,而远处岛屿上烟雾缭绕的景象。这一句既展现了自然美景,也隐含着对远方未知世界的遐想。

“宽疑浸天烂,怒欲吹地昃”则通过夸张的手法,形容海浪的壮观与力量,似乎能将天空烧毁,吹动大地。最后“常时烈风兴,海若不受职”提到即使狂风大作,大海也不受控制,显示出大海的威严与自由。

“长堤此宵溃,频劳负薪塞”描述了海堤在某次暴风雨中溃决,人们不得不频繁地搬运柴草来堵塞缺口,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斗争与和谐共存的主题。

“况今艰危际,民苦在垫溺”点明了当时社会的艰难与人民的苦难,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注。最后“有地不可居,澒洞风尘黑”描绘了因洪水泛滥导致土地无法居住,一片混乱黑暗的景象。

“安得击水游,图南附鹏翼”表达了诗人渴望像大鹏鸟一样飞翔于天地之间,摆脱现实的束缚,追求自由与理想的生活。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大海的壮美与神秘,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收录诗词(921)

高启(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元末明初著名诗人,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当时论者把他们比作“明初四杰”,又与王行等号“北郭十友”。平江路(明改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洪武初,以荐参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受命教授诸王。擢户部右侍郎。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获罪被诛。曾为之作《上梁文》,有“龙蟠虎踞”四字,被疑为歌颂张士诚,连坐腰斩。有《高太史大全集》、《凫藻集》等

  • 字:季迪
  • 号:槎轩
  • 籍贯:江苏苏州
  • 生卒年:1336-1373

相关古诗词

秋怀六首(其一)

明月出远林,流辉鉴床帏。

促促草下虫,催我索故衣。

起叹秋夜长,欲取鸣琴挥。

掩抑不成弄,中心复乖违。

有怀难自宣,勿谓知音稀。

形式: 古风 押[微]韵

秋怀六首(其二)

凉风动幽幔,高堂夜空虚。

明灯无与语,聊读古人书。

古人亦何人,使我不得如。

弃卷辄还卧,终宵自欷歔。

形式: 古风 押[鱼]韵

秋怀六首(其三)

朝游荒冈邮,暮行空潭侧。

我非楚大夫,何有憔悴色。

良辰思远骋,周道广且直。

我马力不前,回驾仰偃息。

踟蹰阻修竹,日夕睇西北。

苟安非予志,所惧时未识。

形式: 古风 押[职]韵

秋怀六首(其四)

弭棹望江涘,日落青枫林。

惊波驶且广,荡漾浮云阴。

靡靡皋兰衰,嗈嗈渚鸿吟。

顾此凛节谢,忧来忽伤心。

宋子悲已多,潘生叹弥深。

自古有此愁,谁云独吾今。

形式: 古风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