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红丝散芳树,旋转光风急。
烟泛被笼香,露浓妆面湿。
佳人不在此,恨望阶前立。
忽厌夏景长,今春行已及。
这是一首描绘夏日景象与情感的诗歌,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佳人的思念和夏季长久的不满。首句“红丝散芳树”以鲜明的色彩勾勒出夏日花开的景致,其中“红丝”可能指的是缠绕在花间的藤蔓或是特定种类的红色花朵,给人一种生机勃勃之感。
紧接着,“旋转光风急”则描写了夏季常有的狂风暴雨前夕那种紧迫而又变幻莫测的气氛。这里的“旋转光”可能是指日光在迅速移动中的闪烁效果,借以形容风势之猛烈。
“烟泛被笼香,露浓妆面湿”一句,则从视觉与嗅觉的角度出发,描绘了一种迷离而又清新脱俗的夏日景象。这里的“烟”可能是指细微的水汽或薄雾,而“被笼香”则暗示了空气中弥漫着花草的芬芳,“露浓妆面湿”则是对夏季早晨露水滋润植物叶面的生动写照。
而到了“佳人不在此,恨望阶前立”一句,诗人的情感开始显现。这里的“佳人”指的是心中的理想之人,而“不在此”则表达了诗人对其缺席的哀愁和孤独。诗人在空寂中伫立于阶前,满怀希望地望着远方,或许是期盼佳人的归来。
最后,“忽厌夏景长,今春行已及”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夏日长久的不耐和厌倦,以及对于时光流逝的无奈感受。这里的“忽厌”表明了一种突然之间的感觉转变,而“今春行已及”则是在告诫自己或是提醒读者,春天已经过去,一切都在迅速地向前推进。
整首诗通过对夏日景象的细腻描绘和个人情感的流露,构建了一幅生动而又带有淡淡忧伤的情境画面。
不详
(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百舌渐吞声,黄莺正娇小。
云鸿方警夜,笼鸡已鸣晓。
当时客自适,运去谁能矫。
莫厌夏虫多,蜩螗定相扰。
翩翩帘外燕,戢戢巢内雏。
啖食筋力尽,毛衣成紫襦。
朝来各飞去,雄雌梁上呼。
养子将备老,恶儿那胜无。
西山夏雪消,江势东南泻。
风波高若天,滟滪低于马。
正被黄牛旋,难期白帝下。
我在平地行,翻忧济川者。
灵均死波后,是节常浴兰。
綵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
逝者良自苦,今人反为欢。
哀哉徇名士,没命求所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