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二十四日自东山到金峨一宿而归偶题壁上安晚居士自觉际航湖入东山道金文意行至此淡晴轻冷风策策有声草树清幽泉石雅洁如在天竺灵隐间深靓过之既暮假榻瀑通夕喧枕始印鲁直梦成风雨诗粥鱼鸣展钵而去因笔一绝

桥石天台水谷帘,峰回秀拥更深严。

我来便欲兼忘世,少立清风为拂髯。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盐]韵

翻译

桥上的石头映照着天台的山水,像帘幕般遮掩着深谷,景色更加幽深宁静。
山势回转,秀美的山峰仿佛在簇拥着这片秘境,更显其深远和庄重。

注释

桥石:桥面上的石头。
天台:指天台山,一种崇高的地名。
水谷帘:形容山水如帘幕般垂落。
峰回:山势曲折回环。
秀拥:秀美地围绕。
更深严:更加深远而庄重。
我来:我来到这里。
兼忘世:想要忘却尘世的烦恼。
少立:稍微停留。
清风:清凉的风。
拂髯:轻轻吹过胡须。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郑清之游历山水的场景。首句“桥石天台水谷帘”形象地展现了山水间的桥梁、石径和瀑布,如同一幅流动的画卷。接下来的“峰回秀拥更深严”则写出山势回环,景色秀美,夜晚的寂静与庄严气氛愈发浓厚。

诗人表达出自己在此地的超然心境,“我来便欲兼忘世”,流露出对尘世的暂时遗忘和对自然的深深沉浸。他站在清风中,感受着微风吹拂胡须,享受这份宁静。“少立清风为拂髯”这一细节,既写实又富有诗意,体现出诗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

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旅途中的景致,以及诗人的心境变化,展现出宋代文人墨客对于山水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人的情感与环境相互映照,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那清幽的山水之间,感受到那份淡泊与宁静。

收录诗词(351)

郑清之(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初名燮,、文叔,别号安晚。嘉泰二年进士及第。历官光禄大夫,左、右丞相,太傅,卫国公(齐国公)等。淳祐末年,元兵大举侵宋,进十龟元吉箴劝帝励精图治,未能实施,而后退仕隐居,諡忠定,著有《安晚集》六十卷

  • 字:德源
  • 籍贯:庆元道鄞县(今浙江宁波)
  • 生卒年:1176—1251

相关古诗词

上清宫(其一)

雨馀日脚到天涯,十里平山戴晚霞。

疑是千虹蟠绛阙,频移光景入仙家。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麻]韵

兀坐

夜听寒蛩晓听蝉,梧桐疏雨晚秋天。

空斋抱膝元无事,半是痴憨半是禅。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先]韵

口占

谁道寒官俸给稀,赍装满路得追随。

秋光不与诗肠算,无限江山信笔支。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支]韵

小憩上庵

竹边深静纳新晴,瘦策徐行足力轻。

曲槛负墙尘不到,游蜂时寄采花声。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