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径山大觉禅师影堂

超然彼岸人,一径谢微尘。

见相即非相,观身岂是身。

空门性未灭,旧里化犹新。

谩指堂中影,谁言影似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翻译

超脱尘世的人,独自走在一条清除微尘的小路上。
看到的景象并非真实的景象,审视自身怎能认为那就是真正的自我。
虽然出家人的本性并未消亡,但旧有的生活方式仍在变化中焕发出新意。
随意指着堂中的影子,谁能说这影子就是真实的实体呢?

注释

超然:超越世俗。
彼岸:佛教术语,指解脱生死的彼岸世界。
径:小路。
谢:清除。
见相:看见的景象。
非相:不是真实存在的。
观身:审视自身。
是身:认为是真实的自我。
空门:佛教用语,指修行者的心灵世界,或出家人所居之处。
性未灭:本性并未消失。
旧里:旧有的生活方式。
化犹新:仍在变化中呈现新面貌。
谩指:随意指点。
堂中影:堂屋内的影子。
似真:像真实的。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张祜的《题径山大觉禅师影堂》,诗人通过对禅师影堂的描绘,表达了对佛法超脱尘世、达到真理的赞美之情。全诗语言简洁而深邃,以禅宗哲学思维贯穿其中。

“超然彼岸人,一径谢微尘”两句开篇即设定了一种出尘脱俗的境界,"彼岸"在佛教中指的是涅槃之境,意味着超越生死轮回的状态。"一径"则可能暗示禅师修行的一贯道路,而"谢微尘"则是对尘世烦恼的告别。

“见相即非相,观身岂是身”这两句诗探讨的是佛教中“色空不二”的理念,即一切有形之物(色)和无形之物(空)的本质并不相同。这里通过对禅师影像的观察,强调了现象世界的非真实性。

“空门性未灭,旧里化犹新”则表达了禅宗中"心性不变,但环境与形态随缘而转"的思想。尽管禅师已悟到真理,但是对于世间万物的轮回转化仍然保持着一种超然的观察。

最后两句“谩指堂中影,谁言影似真”通过对比实际存在的影像和真实之物,进一步强调了现象世界的相对性和不可靠性。

总体而言,这首诗既是对禅师修行境界的描写,也是对佛教哲学核心概念的一种艺术化表达。

收录诗词(501)

张祜(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诗人。家世显赫,被人称作张公子,有“海内名士”之誉。早年曾寓居姑苏。长庆中,令狐楚表荐之,不报。辟诸侯府,为元稹排挤,遂至淮南寓居,爱丹阳曲阿地,隐居以终。的一生,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卓越成就。“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以是得名,《全唐诗》收录其349首诗歌

  • 字:承吉
  • 籍贯:唐代清河(今邢台市清河县)
  • 生卒年:hù)(约785年—849年?

相关古诗词

题招隐寺

千年戴颙宅,佛庙此崇修。

古井人名在,清泉鹿迹幽。

竹光寒闭院,山影夜藏楼。

未得高僧旨,烟霞空暂游。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题杭州孤山寺

楼台耸碧岑,一径入湖心。

不雨山长润,无云水自阴。

断桥荒藓涩,空院落花深。

犹忆西窗月,钟声在北林。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题松汀驿

山色远含空,苍茫泽国东。

海明先见日,江白迥闻风。

鸟道高原去,人烟小径通。

那知旧遗逸,不在五湖中。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

题虎丘东寺

云树拥崔嵬,深行异俗埃。

寺门山外入,石壁地中开。

仰砌池光动,登楼海气来。

伤心万古意,金玉葬寒灰。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