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感怀寄所知

了了见岐路,欲行难负心。

趋时不圆转,自古易湮沈。

日正林方合,蜩鸣夏已深。

中郎今远在,谁识爨桐音。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翻译

清晰地看到岔路口,前行却难以违背本心。
顺应时势不灵活,自古以来就容易被埋没。
太阳正当空,树林正浓密,蝉鸣声昭示着夏天已深沉。
如今中郎身处远方,又有谁能理解我这如爨桐般低沉的声音呢?

注释

了了:清晰。
岐路:岔路口。
负心:违背本心。
趋时:顺应时势。
圆转:灵活。
湮沈:埋没。
日正:太阳正当空。
林方合:树林正浓密。
蜩鸣:蝉鸣。
中郎:古代对官员的尊称,此处可能指代某人。
爨桐音:比喻深沉或隐晦的声音,可能象征诗人的内心情感。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得仁的《夏日感怀寄所知》,从中可以看出诗人的乡愁与对友人的思念。开篇“了了见岐路,欲行难负心。”表达了诗人面对归途时内心的矛盾和不舍。岐路在古代是通往关中的道路,这里象征着返回家乡的路程。而“欲行难负心”则透露了诗人对于即将离开之地的依恋与不舍。

接着,“趋时不圆转,自古易湮沈。”这两句话表明了时间的流逝和世事的无常。诗人感慨于岁月匆匆,人事更迭,而个人的愿望往往难以实现,容易被世事所埋没。

“日正林方合,蜩鸣夏已深。”这里描绘了一幅夏季的景象,太阳高悬,大地热辣,树木成荫,蝉虫鸣叫,表明时光已经深入夏季。这两句通过生动的画面传递出诗人对于时间流逝和季节变迁的感慨。

最后,“中郎今远在,谁识爨桐音。”诗人提及“中郎”,这是对友人的昵称或官职的指代。这里表达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距离感,以及对于朋友是否还能理解自己内心世界的疑问。爨(guō)桐即是古代一种乐器,这里比喻着诗人自己的声音和情感,担忧在远离亲友的情况下,自己的心声是否还有人能够听到和理解。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夏日景象的描绘,以及个人内心世界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于时光、空间与人际关系的深刻感悟。

收录诗词(140)

刘得仁(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约公元八三八年前后在世),唐朝时期作家,、里、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文宗开成中前后在世。相传他是公主之子。长庆中,(公元八二三年左右)即有诗名。自开成至大中四朝,昆弟以贵戚皆擢显位,独得仁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得仁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相关古诗词

夏日樊川别业即事

无事称无才,柴门亦罕开。

脱巾吟永日,著屐步荒台。

风卷微尘上,霆将暴雨来。

终南云渐合,咫尺失崔嵬。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灰]韵

夏夜会同人

沈沈清暑夕,星斗俨虚空。

岸帻栖禽下,烹茶玉漏中。

形骸忘已久,偃仰趣无穷。

日汲泉来漱,微开密筱风。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

晓别吕山人

疏钟兼漏尽,曙色照青氛。

栖鹤出高树,山人归白云。

月盈期重宿,丹熟约相分。

羡入秋风洞,幽泉仔细闻。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文]韵

栽松

翠色凛空庭,披衣独绕行。

取从山顶崄,栽得道心生。

未弱幽泉韵,焉论别木声。

霜天残月在,转影入池清。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