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二十九日早起行园

白发萧萧一秃翁,披襟扶杖早凉中。

偶因不饮全无寐,自笑能诗例得穷。

梅雨园林江橘绿,竹风庭院海榴红。

若非守禦孤城闭,谁有幽居似此公。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翻译

一位头发斑白的老翁独自一人,穿着敞开的衣服,手扶拐杖,在清晨的凉意中漫步。
他因为不喝酒,竟然彻夜未眠,自己嘲笑自己能写诗却陷入困顿。
梅雨季节,园林里的橘树青翠,竹林中的石榴花红艳。
如果不是因为守卫孤城,又有谁能像他这样在幽静的住所度过时光呢?

注释

白发:形容人的头发已白。
萧萧:形容头发稀疏、零落的样子。
秃翁:光头老人。
披襟:敞开衣襟。
扶杖:拄着拐杖。
早凉:清晨的凉意。
偶因:偶然因为。
不饮:不饮酒。
全无寐:完全无法入睡。
自笑:自我嘲笑。
例得穷:常常陷入困境。
梅雨:江南夏季的一种连绵阴雨天气。
园林:种植花草树木的地方。
江橘绿:江边的橘树翠绿。
竹风:竹林中的微风。
海榴红:石榴花开得鲜艳。
守禦:守卫防御。
孤城:孤立的城市。
闭:封闭。
幽居:隐居的生活。
似此公:像这样的老人。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老者清晨起来漫步园中的情景。开篇“白发萧萧一秃翁,披襟扶杖早凉中”两句,形象地勾勒出一位头发斑白、须发稀疏的老人,他依靠拐杖在清晨的凉意中行走。这种描写既表现了诗人的年迈,也反映出一种超脱世俗、淡泊明志的情怀。

接着“偶因不饮全无寐,自笑能诗例得穷”两句,透露出诗人由于少饮酒而难以入睡,因此便自嘲自己的诗才能有限。这里的“不饮”可能是比喻,不仅指饮酒,也可理解为清醒地面对生活,而非迷醉于世俗之中。

随后的“梅雨园林江橘绿,竹风庭院海榴红”两句,则描绘出一个美丽的自然景象。诗人通过对春日花果的描写,表现了自己对于大自然的热爱和融入其中的情感。这里的“梅雨”、“竹风”等意象,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色彩斑斓的画面。

最后,“若非守禦孤城闭,谁有幽居似此公”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于独处、隐逸生活的向往。这里的“守禦孤城闭”和“幽居似此公”,都是对一种超然世外的生活状态的赞美,显示出诗人对于宁静生活的追求和享受。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老年生活写照、自然景观描绘以及隐逸情怀表达,展现了诗人在晚年对于生命、自然和艺术的深刻感悟。

收录诗词(2864)

方回(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幼孤,从叔父学。宋理宗景定三年进士。初媚贾似道,似道败,又上十可斩之疏。后官知严州,以城降元,为建德路总管。寻罢归,遂肆意于诗。有《桐江集》、《续古今考》,又选唐宋以来律诗,为《瀛奎律髓》

  • 字:万里
  • 号:虚谷
  • 籍贯:宋元间徽州歙县
  • 生卒年:1227—1307

相关古诗词

四月二十二日别江州谢送者

出城烦送客,童稚亦相随。

貌比初来老,行因共语迟。

桥边分手后,马上转头时。

欲识阳关曲,唯须诵此诗。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四月二十六日雨后添严军南击贼寨

端许忧差减,宁容病寖侵。

添兵薅草寇,垂早降梅霖。

寨破山无险,田高水亦深。

著书垂不朽,或可遂初心。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四月二十日客言兵所不至麦有黑虫食之

望望遥峰外,行行茂树中。

愁添诗鬓白,旱觉战尘红。

已叹桑无茧,何期麦有虫。

南薰元不改,千古舜弦风。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

四月十三日立夏

百年春一年,四月月将圆。

客邸淹长日,归途逼暑天。

莺声时一啭,蚕事欲三眠。

节物还如旧,情怀自可怜。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