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袁仲野赴毗陵

儒吏不相得,异器如薰莸。

儒视吏不屑,吏嫉儒为仇。

俗儒不知变,譊譊孔与周。

事丛委不理,言大怍不酬。

嗟乎铅椠生,谢此刀笔流。

安得经济手,一洗吾侪羞。

当路有达官,邻境逢仁侯。

留情案牍间,举人拔其尤。

君抱汲古学,才识推兼优。

肯随鸡鹜争,会偕鸾鹄游。

高风动寥廓,兹土岂淹留。

独怜老知己,青灯守荒丘。

不堪明时用,空怀当世忧。

斯文付后死,已矣复焉求。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翻译

儒者和官吏难以共处,如同薰草和莸草不同香
儒者看不起官吏,官吏则视儒者为敌人
世俗的儒者不懂变通,吵闹不休像在周旋
事务繁多却不去处理,言论高远却不予回应
感叹啊,我这样的文人,告别了官场生涯
哪里能得到能治国理政的人才,来洗刷我们的耻辱
当权者中有显贵官员,邻近地区也有仁德的诸侯
他们会在公文之间留情,选拔出特别优秀的人才
你怀揣着古老的学问,才华见识都极为优秀
不愿随从凡夫俗子争斗,定会与杰出人物同游
高尚的风范触动天地,这里怎会久留
只可惜老朋友,青灯下守着荒凉的山丘
在明时无处施展才能,只能空怀当代忧虑
这些文才留给后世,如今又能如何追求

注释

儒吏:儒者和官吏。
薰莸:两种不同的香草,比喻人品或事物的差异。
不屑:轻视。
嫉:嫉妒。
譊譊:喧闹。
周:周旋。
事丛:事务繁多。
铅椠:古代书写工具,指文人。
刀笔流:指官场生涯。
经济手:能治国理政的人才。
吾侪:我们这些人。
达官:显贵官员。
仁侯:仁德的诸侯。
举人:选拔人才。
尤:突出的人才。
汲古学:汲取古老学问。
兼优:全面优秀。
鸡鹜:比喻平庸之人。
鸾鹄:比喻杰出人物。
寥廓:广阔。
淹留:久留。
知己:老朋友。
青灯:油灯,形容清贫生活。
不堪:不能承受。
当世:当代。
斯文:文才。
后死:死后。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末期诗人陆文圭所作的《送袁仲野赴毗陵》。诗中表达了对友人袁仲野的赞赏和对其未来的期待。诗人以“儒吏不相得”起笔,揭示了儒者与官吏之间的矛盾,形象地比喻两者如同薰莸两种不同的香草,难以相容。接着,诗人批评了一些固守旧习的儒者,以及官场中的势利小人,指出他们对学问的轻视和对人才的压制。

诗中对袁仲野寄予厚望,赞美他的学识出众,才华横溢,不同于世俗之辈,期待他能像凤凰般超脱鸡群,与贤德之人共游。诗人感叹自己不能像袁仲野心怀济世之才,只能在案牍之间度过,而袁仲野则有望得到达官贵人的赏识,脱颖而出。

然而,袁仲野的才能并未得到当世的充分认可,诗人对此深感遗憾,认为他在明时未能得到重用,只能空怀忧国忧民之心。最后,诗人将希望寄托于未来,期待袁仲野的学术成就能流传后世,而他自己则只能在遗憾中结束。

整首诗情感真挚,既有对友人的鼓励,又有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展现了诗人对人才命运的关注和对学术传承的执着。

收录诗词(625)

陆文圭(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元代文学家。博通经史百家,兼及天文、地理、律历、医药、算术之学。墙东先生是元代学者的雅号,“墙东”并非是他居住澄东的意思。西汉末年,北海人王君公因为遭遇王莽篡权的乱世,当牛侩(买卖牛的中间人)以自隐。当时人们称他为“避世墙东王君公”。见《后汉书·逄萌传》。后来以“墙东避世”作为隐居于市井的典故,“墙东”指隐居之地。墙东先生指的是隐士,对于这个雅号,他自己也欣然接受,将自己的作品集命名为《墙东类稿》

  • 字:子方
  • 号:墙东
  • 籍贯:江阴(今属江苏)
  • 生卒年:1252~1336

相关古诗词

歌风台

秉钺归来士若林,登台何故泣沾襟。

应缘信布成枭首,可但风云感伯心。

天入砀间佳气尽,亭临泗上碧流深。

三侯章在谁歌得,击筑儿童振楚音。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送钱君瑜归嘉禾

海东有孤鹤,玉羽青冥间。

冲风扬黄尘,吹落蓉城山。

蓉城何寥廓,山木多高寒。

石泉翳荒藓,饮啄常苦艰。

矫首复南飞,凉秋生羽翰。

愿随鸿鹄游,不共鸡鹜餐。

嗟尔不群志,全身良独难。

远避鹰与鹯,近防弋与弹。

仙机纵不误,云路终漫漫。

形式: 古风

送顾伯玉麻阳簿

放州清江闸,及此新雨凉。

故人得邂逅,好语倾肺肠。

惜哉廊庙器,漂泊落湖湘。

前途阻勋业,末技呈词章。

营营百年短,浩浩万古长。

共惜天下宝,得志无相忘。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送麻姑山道人

麻姑一女子,处处有仙坛。

地古留遗迹,君今住此山。

流泉清涧底,落日乱峰间。

闻有蔡经者,时时得往还。

形式: 五言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