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马长城窟行

饮马长城窟,泉腥马不食。

长城城下多乱泉,多年冷浸征人骨。

单于吹落关山月,茫茫原上沙如雪。

十去征夫九不回,一望沙场心断绝。

胡人以杀戮为耕作,黄河不尽生人血。

木波部落半萧条,羌妇翻为胡地妾。

圣皇震怒下天兵,天弧夜射旄头灭。

九州复禹迹,万里还耕桑。

但愿猛士守四方,更筑长城万里长。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饮马长城窟行》由金代诗人赵秉文所作,描绘了边塞战争的残酷与悲壮,以及对和平的渴望。

开篇“饮马长城窟,泉腥马不食”,以饮马于长城窟旁的场景起笔,泉水腥臭,连战马都不愿饮水,暗示了战场的恶劣环境和战争的残酷。接着,“长城城下多乱泉,多年冷浸征人骨”进一步渲染了战场的凄凉与悲惨,无数战士的遗骸在乱泉中腐烂,时间的流逝似乎也带走了他们的生命。

“单于吹落关山月,茫茫原上沙如雪”一句,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营造出一种荒凉、辽阔的边塞氛围,单于(匈奴首领)的号角声仿佛吹落了关山之上的明月,而广阔的原野上,沙粒如雪般铺展,象征着战争的无尽与无情。

“十去征夫九不回,一望沙场心断绝”表达了战争给士兵及其家庭带来的深重痛苦,每十个出征的士兵,就有九个无法归来,这不仅是对生命的无情剥夺,也是对家庭、对社会的巨大创伤。

“胡人以杀戮为耕作,黄河不尽生人血”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本质,胡人将杀戮视为生活的一部分,黄河的水因战争而变得不再清澈,流淌着无辜生命的鲜血。

“木波部落半萧条,羌妇翻为胡地妾”描绘了战争对民族、家庭和社会结构的破坏,木波部落的衰败,羌族妇女被迫成为胡人的妾室,反映了战争对个体命运的深刻影响。

“圣皇震怒下天兵,天弧夜射旄头灭”展现了统治者对战争的态度,当皇帝愤怒时,派遣大军出征,夜晚的箭矢如同天上的弓箭,射向敌人,最终平息了战乱。

“九州复禹迹,万里还耕桑”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经过战争的洗礼,大地恢复了往日的繁荣,人们重新开始农耕生活,恢复了和谐的社会秩序。

“但愿猛士守四方,更筑长城万里长”则是对未来和平的期盼,希望勇猛的战士守护四方,再次修建长城,以防御外敌,维护国家的安全与稳定。

整首诗通过对战争的描绘,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破坏,同时也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与追求,以及对英勇战士的敬仰和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愿景。

收录诗词(643)

赵秉文(金)

成就

不详

经历

书法家。磁州滏阳(今河北磁县)人。世宗大定二十五年进士,调安塞主簿。历平定州刺史,为政宽简。累拜礼部尚书。哀宗即位,改翰林学士,同修国史。历仕五朝,自奉如寒士,未尝一日废书。能诗文,诗歌多写自然景物,又工草书,所著有《闲闲老人滏水文集》

  • 字:周臣
  • 号:闲闲居士
  • 籍贯:晚年称闲闲老
  • 生卒年:1159~1232

相关古诗词

猛虎行

孤虎在深山,一怒风林披。

朝食千牛羊,暮食千熊罴。

虎暴尚可制,人还寝其皮。

旄头飞精光,落地为积尸。

焚山赭草木,血积成污池。

万灵泣上诉,生民将何为。

帝怒敕六丁,雷电下取之。

埋魂九地底,压以泰山坻。

然后天下人,颇得伸其眉。

寄言颠越者,毋得育种遗。

形式: 乐府曲辞 押[支]韵

仿老杜无家

弟妹他乡隔,无家问死生。

兵戈尘共暗,江汉月偏清。

落日黄牛峡,秋风白帝城。

中原消息断,何处是秦京。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仿刘长卿出塞二首(其一)

上山摇白旗,下马驻旌麾。

虏骑数重合,汉人三日围。

天寒短兵接,日暮战声微。

万里天山北,招魂葬不归。

形式: 古风

仿刘长卿出塞二首(其二)

初从召募军,麾下点行频。

衣上两行泪,灯前万里身。

鼓声青海振,战骨黑山尘。

落日边风起,萧萧愁杀人。

形式: 古风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