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何山

今日何山是胜游,乱峰萦转绕沧洲。

云含老树明还灭,石碍飞泉咽复流。

遍岭烟霞迷俗客,一溪风雨送归舟。

自嗟尘土先衰老,底事孤僧亦白头。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翻译

今天哪座山是最美的游览之地,乱峰环绕着水边的洲渚。
云雾缭绕的老树忽明忽暗,飞泉被石头阻拦时断时续地流淌。
满山的烟霞让俗世的游客迷失,风雨中只有一条溪流陪伴着归舟。
我感叹自己在尘世中先老去,为何连孤独的僧人也已白发苍苍。

注释

何山:哪座山。
胜游:最美的游览。
乱峰:错综复杂的山峰。
萦转:环绕。
沧洲:水边的洲渚。
云含:云雾笼罩。
老树:古老的树木。
明还灭:忽明忽暗。
石碍:石头阻碍。
飞泉:瀑布。
咽复流:时断时续地流淌。
遍岭:满山。
烟霞:云雾和晚霞。
俗客:世俗的游客。
一溪:一条溪流。
风雨:风雨天气。
归舟:归来的船。
自嗟:自我感叹。
尘土:尘世。
先衰老:先于他人老去。
底事:为何。
孤僧:孤独的僧人。
白头:白发。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宁静而深远的山间漫步,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自己超脱尘世、寄情山水的心境。

"今日何山是胜游,乱峰萦转绕沧洲。" 这两句开篇即设定了一种探险求美的氛围,"胜游"指的是寻找美好的游历之地,"乱峰"和"沧洲"则营造出一幅错落有致、层次丰富的山水画卷。

接下来的两句 "云含老树明还灭,石碍飞泉咽复流。" 通过对云遮古木与石拦飞泻的描述,传达了自然景物变化无穷、生动活泼的特性,同时也暗示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哲思。

中间两句 "遍岭烟霞迷俗客,一溪风雨送归舟。" 则是对游人在山中所经历的一场迷离与归途的描绘,"迷俗客"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之人的超然态度,而"一溪风雨送归舟"则是对自然赋予的引导和保护的感慨。

最后两句 "自嗟尘土先衰老,底事孤僧亦白头。" 承接前面的哲思,以一种深沉的情感反映了诗人对于时光流逝、生命无常的感悟,同时也透露出一丝对孤独与超脱世俗生活的理解和向往。

整首诗语言简练而意境辽阔,通过对山水景物的细腻描写,表现了诗人深邃的情怀和超然的精神世界。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自题临文与可画竹

石室先生清兴动,落笔纵横飞小凤。

借君妙意写筼筜,留与诗人发吟讽。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送]韵

宝墨亭

山阴不见换鹅经,京口空传《瘗鹤铭》。

潇洒谪仙来作郡,风流太守为开亭。

两篇玉蕊尘初涤,四体银钩迹尚青。

我久临池无所得,愿观遗法快沉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青]韵

双井白龙

岩泉未入井,蒙然冒沙石。

泉嫩石为厌,石老生罅隙。

异哉寸波中,露此横海脊。

先生酌泉笑,泉秀神龙蛰。

举手玉箸插,忽去银钉掷。

大身何时布,大翮翔霹雳。

谁言鹏背大,更觉宇宙窄。

形式: 古风

瑞金东明观

浮金最好溪南景,古木楼台画不成。

天籁远兼流水韵,云璈常听步虚声。

青鸾白鹤蟠空下,翠草玄芝匝地生。

咫尺仙都隔尘世,门前车马任纵横。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