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僧作真赞

虎头燕颔,将军之相。雪桧霜松,山僧之容。

以是而见,胡来汉现。捩转面目,瞻之不足。

盛哉七百聚徒,何殊在网之鱼。

若也向此提撕,却成土上加泥。

形式:

鉴赏

这首诗《为僧作真赞》由宋代诗人李之仪所作,通过对“虎头燕颔”、“雪桧霜松”的形象描绘,巧妙地将僧人的外貌与内在精神联系起来,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审美视角。

首先,“虎头燕颔,将军之相”,诗人以“虎头燕颔”这一形象比喻,生动地描绘了僧人的外貌特征,既展现了其威严庄重的一面,又暗示了其内在的坚韧与勇猛,如同一位英勇的将军。这种对比手法,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形象感,也寓意着僧人虽身处佛门,但内心仍保持着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

接着,“雪桧霜松,山僧之容”,诗人进一步通过“雪桧霜松”这一自然景象的描绘,将僧人的形象与自然界的坚毅生命相融合,象征着僧人如同这些历经风霜而不倒的松树一般,具有超凡脱俗、坚韧不拔的品质。这种自然与僧人精神的契合,不仅增强了诗歌的意境美,也深化了对僧人形象的理解。

“以是而见,胡来汉现”,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僧人形象的一种独特见解,即无论来自何方,僧人都能展现出其内在的坚定与智慧,如同“胡来汉现”一般,体现了僧人超越地域、文化的普遍性与共通性。

“捩转面目,瞻之不足”,诗人在这里使用了“捩转面目”这一形象化的表达,强调了僧人形象的多面性和复杂性,让人在欣赏中不断发现新的层面,难以满足于单一的观感,体现了对僧人形象深入探索的渴望。

“盛哉七百聚徒,何殊在网之鱼”,这句话通过类比,将僧人聚集的众多弟子比作“在网之鱼”,既赞美了僧人能够吸引众多信徒的非凡魅力,也暗示了僧人教导和影响众生的深远意义。

最后,“若也向此提撕,却成土上加泥”,这句诗表达了如果僧人能够继续引导和启迪众生,那么他的影响力将会更加深远,如同在泥土上添加一层更厚的泥土,使根基更加稳固。这里蕴含着对僧人继续发挥其精神引领作用的期待和祝愿。

综上所述,《为僧作真赞》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比喻,不仅描绘了僧人的外在形象,更揭示了其内在的精神世界,展现了诗人对僧人及其所代表的佛教精神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赞赏。

收录诗词(837)

李之仪(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自号姑溪居士、姑溪老农。汉族。哲宗元祐初为枢密院编修官,通判原州。元祐末从苏轼于定州幕府,朝夕倡酬。元符中监内香药库,御史石豫参劾他曾为苏轼幕僚,不可以任京官,被停职。徽宗崇宁初提举河东常平。后因得罪权贵蔡京,除名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后遇赦复官,晚年卜居当涂。著有《姑溪词》一卷、《姑溪居士前集》五十卷和《姑溪题跋》二卷

  • 字:端叔
  • 籍贯:沧州无棣(庆云县)
  • 生卒年:1038~1117

相关古诗词

吴思道朝服画像赞

可畏而亲,不扶而直。艺表士林,望高王国。

如在广庭,鹄立柱石。翼翼眉间,尝满黄色。

形式:

又道服赞

浓眉深眼,出尘之相。幅巾燕服,经世之状。

有时收沙界于一粒粟,忽然乘长风破万里浪。

固知透过六轮,可谓森罗万象。

本谁鼻端挥斤,先生信是神匠。

形式: 古风

晚过王晋卿第移坐池上松杪凌霄烂开

清风习习醒毛骨,华屋高明占城北。

胡床偶伴庾江州,万盖摇香俯澄碧。

阴森老树藤千尺,刻桷雕楹初未识。

忽传绣障半天来,举头不是人间色。

方疑绚塔灯炤耀,更觉丽天星的历。

此时遥望若神仙,结绮临春犹可忆。

徘徊欲去辄不忍,百种形容空叹息。

乱点金钿翠被张,主人此况真难得。

形式: 古风

题王子重出李成所画山水

主人邀我登閒轩,轩前景物祗欠山。

坐来惨澹若不足,引我忽到营丘间。

营丘山水天下知,全齐十二雄一时。

旧游历历如到眼,吾宗笔力穷高低。

峰云岩霭互隐现,老木苍藤纷綵绚。

珑璁特干势将压,奇崛欲夸人未见。

石磴流泉似幽噎,洞穴纵横乍明灭。

举头楼观俯悬崖,定须六月临飞雪。

行人初踏山前路,款段冲寒怯回顾。

蹇驴亦自乐平地,亸耳徐行方得趣。

日西平远连何处,极目苍茫天欲暮。

行人端是我前身,斗觉精神相会聚。

百年瞬息竟谁真,此老应无一点尘。

主人等是风尘外,岂是閒轩久住人。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