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师从东国来,却返东国去。
能操无外心,何不中国住。
这首诗是元代诗人宋褧所作的《送高句骊僧式上人东归二首》中的第一首。诗的内容主要描述了一位来自东方国度(可能指高句骊,古代东北地区的一个国家)的僧人式上人,他来到中国后又返回自己的故乡。诗人表达了对僧人能够保持一颗无杂念的心的赞赏,并疑惑为何他不选择在中国居住。
诗中“师从东国来,却返东国去”描绘了僧人的行踪,既有敬意又有惋惜;“能操无外心”赞扬僧人内心的纯净和超然;“何不中国住”则流露出诗人对中国文化和环境的留恋,以及对僧人选择回归的不解。
整体来看,这首诗简洁明快,寓含哲理,体现了诗人对僧人修行境界的肯定和对文化交融的思考。
不详
泰定元年(1324)进士,授秘书监校书即,改翰林编修。后至元三年(1337)累官监察御史,出佥山南宪,改西台都事,入为翰林待制,迁国子司业,擢翰林直学士,兼经筵讲官。卒赠范阳郡侯,谥文清。著有《燕石集》。延佑中,挟其所作诗歌,从其兄本(字诚夫)入京师,受到元明善、张养浩、蔡文渊、王士熙方等学者的慰荐。至治元年(1321),兄诚夫登进士第一,后三年(1324)显夫亦擢第,出于曹元用、虞集、孛术鲁翀之门,时士论荣之
暮餐城南粥,朝踏城东尘。
道人心似水,去住本无因。
少年住京国,思亲不暂停。
岂伊居庸翠,不及楚山青。
伛柳碍行骑,山家少憩时。
黑云催上马,不省主人谁。
秋桃实累累,久熟双颊赤。
风来堕苔径,取食味如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