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故园述怀呈唐伯宪(其二)

三径元须近,吾庐亦庶几。

稍晴频纵步,遇雨不愁归。

夕暗儿篝火,晨饥妇饷炊。

栈羊远可炙,枥马不须鞿。

引路犬先到,惯人禽懒飞。

有时携旷士,把酒更论诗。

松露滴行帐,山风吹舞衣。

吾生身外足,此乐里中稀。

叹息游嵩馆,前贤意重违。

形式: 排律

翻译

不必过于靠近那三条小径,我的茅庐也足够接近。
天气稍微放晴,我就会常常散步,即使下雨也不怕回家。
傍晚天色昏暗,孩子们点燃篝火,早晨妻子准备早餐。
远处的栈羊可以烤着吃,马厩里的马无需系缰绳。
带路的狗总是先到达,习惯了的人和鸟都不再惊飞。
有时我会邀请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饮酒论诗。
松露滴落在我行军帐中,山风轻轻吹动我的衣裳。
对于我来说,生活所需之外别无他求,这样的乐趣在乡间却很少。
感叹游览嵩山的馆舍,前辈们的意愿与我心意相悖。

注释

三径:隐居的小路。
庶几:差不多。
稍晴:天气略微放晴。
纵步:随意散步。
篝火:野外的火堆。
妇饷炊:妻子做饭。
栈羊:悬挂的羊肉。
枥马:马厩中的马。
引路犬:带路的狗。
惯人禽:习惯的人和鸟。
旷士:志趣高洁的人。
论诗:谈论诗歌。
行帐:行军帐篷。
舞衣:随风飘动的衣裳。
身外足:生活所需已足。
里中稀:乡间少有。
嵩馆:嵩山的馆舍。
重违:违背心意。

鉴赏

这首宋诗《归故园述怀呈唐伯宪(其二)》是姜特立所作,表达了诗人回归田园生活的满足与闲适之情。首句“三径元须近”,意味着诗人选择接近自然的小径,暗示了他对简朴生活的向往。接下来,“吾庐亦庶几”表达了对自家居所的自得,认为它也符合理想中的宁静生活。

“稍晴频纵步,遇雨不愁归”描绘了诗人顺应天气变化,享受漫步的乐趣,即使下雨也不影响他的归心。傍晚时分,孩子围着篝火读书,早晨妻子准备饭菜,温馨的家庭画面展现出来。诗人甚至可以烤羊、骑马而无需束缚,自由自在。

“引路犬先到,惯人禽懒飞”写出了田园生活的和谐,狗识途,鸟不惊,显示出诗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诗人邀请朋友一同饮酒论诗,享受松露滴落、山风轻拂的自然乐趣,生活情趣盎然。

最后两句“吾生身外足,此乐里中稀”表达了诗人对这种远离尘世喧嚣、内心富足的田园生活的深深满足,感叹这样的生活是城市生活中难以寻觅的。结尾处提到“叹息游嵩馆,前贤意重违”,诗人感慨自己虽然回归田园,但仍未能完全脱离前人的期望或世俗的追求,流露出一丝遗憾。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场景,展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都市生活的反思。

收录诗词(896)

姜特立(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公元?年至一一九二年左右]。生年不详,卒于宋光宗绍熙中。以父恩补承信郎。淳熙中,(公元一一八一年左右)累迁福建兵马副都监;擒海贼姜大獠。赵汝愚荐于朝,召见,献诗百篇。除阁门舍人,充太子宫左右春坊。太子即位,除知阁门事。恃恩纵恣,遂夺职。帝颇念旧,复除浙东马步军副总管。宁宗时,官终庆远军节度使。特立工于诗,意境超旷。作有《梅山稿》六卷,续稿十五卷,《直斋书录解题》行于世

  • 字:邦杰
  • 籍贯:浙江丽水

相关古诗词

田文

田文养士天下无,撞钟列鼎倾金珠。

入关几作秦囚拘,当时贵客如橛株。

仓皇脱死托小夫,嗟哉所养非所需。

形式: 古风 押[虞]韵

甲辰岁以诗一编进孝宗圣语且许其清新骤蒙擢用暇日感孟襄阳事聊赋数语

襄阳孟浩然,床下谒至尊。

一语不合意,放还归里门。

我诗虽不工,骑马入帝阍。

饱暖自兹始,永怀明主恩。

形式: 古风 押[元]韵

伤老

老翁足力弱,踉蹡如小儿。

须杖乃能行,动步忧攲危。

发秃生细毛,正似出胎时。

忽复长儿齿,辅车两相依。

还童既无术,衰谢乃其宜。

载念天地间,八十者几希。

如我真幸民,何必暗伤悲。

且饮北海酒,自吟东老诗。

形式: 古风

再赋渔舍

皆言渔者乐,不知渔者忧。

方其未得鱼,蓑雨立寒流。

正可入图画,屋壁供王侯。

吕尚与子陵,工钓汉与周。

初不事钩饵,终日心优游。

我今筑斯舍,发兴在沧洲。

范子既伯越,去泛湖海舟。

季鹰思吴中,不为鲈鱼秋。

所以数君子,声名天壤侔。

我非真渔人,一醉万事休。

形式: 古风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