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处

常于静处著閒身,别是清虚冷澹人。

禅里断除千种法,吟中消受一生贫。

声名岂必存编简,林壑从来有隐沦。

云月溪山无限景,对余一一意皆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在静谧之地独居的僧人形象,他远离尘嚣,追求内心的清静与淡泊。首句“常于静处著閒身”,点明了主人公的生活状态——在宁静之处安放自己的身心,暗示出一种超脱世俗的闲适生活。接着,“别是清虚冷澹人”一句,进一步刻画了这位僧人的性格特征,他不同于常人,拥有清雅脱俗、内心平静的品质。

“禅里断除千种法”表明他在修行过程中,摒弃了繁琐的外在形式和杂念,专注于内心的修炼,追求精神层面的纯净与解脱。“吟中消受一生贫”则体现了他在诗歌创作中寻求心灵的富足,以精神的满足替代物质的充裕,展现出一种高远的人生境界。

“声名岂必存编简,林壑从来有隐沦”两句,表达了对名声的淡然态度,认为真正的价值不在于外界的认可,而在于内心的平和与自然的融入。同时,也暗含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认为在山林之间,可以找到真正的自我和内心的宁静。

最后,“云月溪山无限景,对余一一意皆真”将画面推向了极致,云、月、溪、山构成了一幅自然美景,而诗人的心境与之相契,每一处景色都映照着他的真实情感。这不仅是一次对外在世界的欣赏,更是一次对内在心灵的探索与发现。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主人公在静谧环境中追求精神自由与内心平和的过程,以及对自然美景的深刻感悟,传达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世界至高的生活哲学。

收录诗词(1029)

释文珦(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竹居

檐外竹珊珊,空房住一间。

无人曾到此,老子有馀閒。

土蚀铜壶缺,苔滋粉壁斑。

于焉自成乐,遮莫笑痴顽。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删]韵

访山家

山翁居处僻,野屋盖茅新。

自得烟霞趣,应无车马尘。

怪禽啼似鬼,古木变为人。

不是忘缘者,谁能与子亲。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春晓寻山家

石涧寒流不尽,茅檐宿雨初晴。

幽客眠云未起,四山鸟哢春声。

形式: 六言诗 押[庚]韵

江楼闲望怀关内亲知

摇落江天欲尽秋,远鸿高送一行愁。

音书寂绝秦云外,身世蹉跎楚水头。

年貌暗随黄叶去,时情深付碧波流。

风凄日冷湖光晚,驻目寒空独倚楼。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